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轮训班讲稿
现在,全国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40万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面对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党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新形势下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显示出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许多方面显得不适应。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六年来经验的基础上,把“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数以百万计的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能够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作为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三个问题之一,提到全党面前。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十四大党章用一句话作了简明而深刻的概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
1、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党的思想统一,必须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条重要建党原则。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的不同。党的性质不同,理论、纲领不同,决定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方式也不同。如果说政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的内在本质,那么,政党的组织原则、领导方式等,就是这一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
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服务,往往是少数政客用来竞选的工具。资产阶级政党的反人民性,决定了它在组织上是很松散的,党内派别活动合法存在,党员的言论、行动不受什么约束。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无产阶级政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严密组织,根本原因在于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同党的利益高度一致。共产党的领导靠什么?首先靠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靠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够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可能自然地得到贯彻执行。这就需要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去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需要党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群众前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战斗力的基础、执政的基础,道理就在这里。列宁当年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强调用组织的力量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同马尔托夫进行坚决的不妥协的斗争,其根本分歧点也在这里。
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在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总是极力歪曲和攻击党的民主集中制,把我们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以及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污蔑为“政治专制”、“剥夺公民自由”。在前苏联东欧演变过程中,这些国家的反对派和西方敌对势力,都极力否定和反对民主集中制,反对在基层单位设立党的组织,搞所谓的“非党化”。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使得苏联东欧的党一下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不能不说是政权丧失、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基础。否则,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难以实现,甚至有变质和垮台的危险。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建党学说,包含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原则和实践原则。
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把正义者同盟改造成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提出党的支部在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年12月通过的同盟章程规定: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由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有机构成的政党组织。此后,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导和参与下成立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也是按照这个组织方式构建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按这一原则组成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形成集中统一的有组织的植根于全社会的革命力量,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他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本细胞”的思想。1906年5月,他在《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现在还有一项重大的和非常严重的任务:在党组织中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进行顽强的工作,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口头上成为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并提出,“我们应该力求全面地、彻底地实现这个组织上的理想”。(《列宁全集》第10卷第345页)
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建党原则,绝不是偶然的。它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一,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必然结果。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论断,否定了英雄史观。用这个观点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基本的结论就是“不靠神仙皇帝”,而是靠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必然紧紧依靠千百万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事业。
第二,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在实践上的具体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就在于这个理论“置于现实基础之上”,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大趋势,指明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道路。19世纪30年代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曾经注意到利用工会的力量,组织过工人合作社,也曾经带领上千人到北美洲搞共产主义试验区,但他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和依靠力量,始终不懂得建立一个组织上坚强的工人阶级政党。因而他的一切努力总是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难以在全社会立足生根。而科学社会主义在具体实践中,始终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依靠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
第三,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这种政权,不但要体现党对国家和地方各项事业的领导,也要体现党对社会基层的领导。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就不可能巩固。
3、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921年党的诞生,就是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创建的。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认为这是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在武装斗争和白区的地下斗争中,还是在解放区的巩固、发展、壮大中,党的基层组织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我们党进一步发扬这个传统,依靠这个特有的政治优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制定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党的建设理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成为邓小平同志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整个组织和全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传达给群众,直接在基层贯彻落实的任务;另一方面,担负着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和作用的发挥,保证党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群众智慧,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提供决策信息的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党的基层组织分布在工厂、农村、商店、学校、街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社会基层单位。尽管这些基层单位的工作任务、领导体制有所不同,党的基层组织的具体职能、工作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通过组织和宣传工作,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协调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维护团结,以及在紧急关头和关键时刻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稳定形势等等。党的基层组织的这种政治优势和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无法替代的。
——党的基层组织是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和章程中,而且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上。群众更多地更经常地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来了解党、认识党。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威信,关系着党能否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我们党就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是统一整体。虽然担负的工作任务和具体职责不同,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也不尽一致,但都是构成党的领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8月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讲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表现在哪里?我看首先表现在近300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上。不然,中央的领导作用从哪里来?如果党的基层组织统统都淡化了,我看总书记就一定会变成‘空头司令’”。
综上所述,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和丢弃。
4、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什么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首先,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党的基层组织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任务、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生产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各种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日益增多,大批劳动力的流动等等,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活动方式,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第二,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对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严峻任务。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悄悄地、无时不在地侵蚀着一部分党员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共产党员还要不要坚持党性、怎样增强党性?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价值规律、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如何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相统一?面对这些问题,无数真正的共产党员拿出了合格的答卷,也确有一部分党员交出的答卷不完全合格,或者完全不合格。有些晕晕乎乎、不清醒了,有些消极、退步了,有的甚至腐败堕落,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事实说明,加强对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更加重要了。
第三,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在一些地方,非法宗族势力、宗教势力、地方恶势力乘虚而入,把持基层政权,党支部丢失了阵地,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认真解决,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总之,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忧患意识,要充满信心、抓紧抓好、上新水平。
二、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决定》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穿了十四大精神,体现了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既认真总结了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中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又针对新形势下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新办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就是其中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全新的实践,遇到了许多新课题。四中全会提出的这个指导方针,正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方法、检验标准等方面,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个指导方针共有四条,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下面,我逐条谈一点学习体会。
1、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
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开展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要原则。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开展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才有目标、有方向,才能出成果、见实效。否则,党的建设就没有生命力,不可能搞好。
在现阶段,党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也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才能体现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创造稳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要努力克服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只抓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忽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行;脱离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就党建抓党建也不行。很多地方把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两个目标一起订,两个责任一起负,两项成果一起要。这是成功的经验。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必须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其实质是生产
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轮训班讲稿
本文2006-10-22 09:06:00发表“党会党课”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7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