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 张运平 王学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多年来我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对我国居民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影响作用很小,我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对央行的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关键词:储蓄阶段 消费 利率政策
自1993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频繁运用利率杆杠来调节宏观经济,央行的利率政策除了对我国的投资有较大影响外,对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却未能产生应有的影响。根据我国1978-2003年历年的《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我们注意到,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的人均消费和人均储蓄也随之提高,但人均储蓄的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过低,而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过快。
1978年,我国人均收入才171元,到2003年则提高到4993元,增长28.2倍,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4.63%,扣除gdp平减指数,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8.24%;同期,我国人均消费也由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2年的3791元,增长近20倍,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3.69%,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8.2%;人均储蓄则从1978年的21.9元增加到2003年的8018元,增长365倍,年均名义增长26.97%,年均实际增长率为20.58%。
对比人均消费和人均储蓄两组数字可以看到,无论是增长率还是绝对量,储蓄的增长都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长,特别是从1995年起,我国人均储蓄的增长势头似乎不可阻挡,高储蓄与低消费形成鲜明的反差。
模型的建立
我们知道,影响居民当期消费和当期储蓄的原因都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当期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当期收入、前期消费、当期储蓄、预期消费、利率、通胀率,等等;而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有:当期收入、当期消费、预期消费、利率、通胀率,等等。按照经典的消费和储蓄理论的解释,人的消费可分为自发性消费和引致消费,其中:自发性消费与收入无关,如果当期收入为零,消费者或者动用前期储蓄,或者举债消费;而引致消费则对当期收入有较大的敏感性。
一般说来,当期收入越多,引致消费也越多;至于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反映了消费的刚性和继承性;而当期储蓄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为:在当期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当期储蓄越多,当期消费就越少;预期消费与当期消费的影响也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即在当期收入既定和预期收入不确定的前提下,预期消费越大,当期储蓄就越多,从而当期消费就越少;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为:利率上升,当期储蓄上升,当期消费减少;通胀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为:通胀率越高,当期消费越高,当期储蓄越少。
为了探讨我国高储蓄与低消费形成鲜明反差的深刻原因,我
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2006-10-20 22:30: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7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