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06-09-20浏览:2433下载258次收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并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出说明,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及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灾之后的恢复发展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克服了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战胜了非典、台风、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13.1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28.92亿元,年均递增13.6%,比“十五”计划目标359.1亿元超过69.82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20.5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9.81亿元,年均递增14.2%,比“十五”计划目标33.02亿元超过6.7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45亿元,年均递增16.4%。县区财政收入提前一年实现翻番。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20.2:45.0:34.8调整为16.8:50.1:33.1。养殖业产值超过种植业产值,经济作物面积超过粮食作物面积;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创绿色食品品牌46个,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851元增加到2005年的3269元,年均递增12.0%,比“十五”计划目标2490元超过779元。培植利税超亿元企业5户,石油、化工、建材、纺织成为全省最大的产业集群。全市12个工业园入园企业年均递增46.7%,园区经济已占全市工业总量四分之一。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扭亏,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实现了“三年翻番”。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五年培育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2个。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出台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60条措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市属企业改制完成52户,县属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精简市级机构15个,撤乡并镇45个,90%的事业单位和人员实行合同聘任制。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共青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卫生、教育、公路、粮食、住房、电力、科技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由2000年的300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3亿美元,年均递增60.8%,五年累计完成12.06亿美元,比“十五”计划目标4亿美元超过8.06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由2000年的17.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2.60亿元。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3789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18亿美元,年均递增25.4%,五年累计完成3.31亿美元,比“十五”计划目标2.5亿美元超过0.81亿美元。外贸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由2000年的4000标箱增加到4.6万标箱,增长了10倍多。吸引了日本铃木、新加坡金鹰、台湾远东、香港华孚、中国五矿、3T光电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九江。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6%,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0%。检验检疫、海关、海事、外汇管理等驻市机构和外事、侨务、对台事务、驻外机构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九江知名度不断提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魅力城市”等桂冠,庐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接待境外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3.08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8.02万人次,年均递增21.1%;旅游外汇收入由2000年的702.1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357.45万美元,年均递增27.4%,旅游经济总量五年翻番。
    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这五年是我市投资主体变化最大、投资规模扩张最快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44.7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20亿元,年均递增33.6%;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63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250亿元超过328.63亿元。二产投资占总投资的50%,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加大。运用BOT方式建设老鹳塘污水处理厂,成立鄱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拓展了新的融资渠道。民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23.9%,注册资本年均增长49.8%,上缴税金年均增长37.5%。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10.2%上升到50.7%。利用内外资总量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6%,投资多元化趋势明显,标志着我市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282.9公里江湖大堤全面整治,移民建镇工程全面完工,安置沿江滨湖移民45万人。累计治理各类水库154座,综合治理水流域1112平方公里,建设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1个,生态示范区2个,各级自然保护区24个。累计完成公路建设6344公里,环庐山、修武南线等公路和九武铁路复线建成通车。电力总装机容量从96万千瓦提高到200万千瓦,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8亿元,新增市区道路15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86万平方米,新建了九威大道、长江大道等10多条交通主干道,我市被评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畅通工程二等城市”,全面完成《九江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白水湖公园、滨江生态带等一批园林绿地的建成,两湖治理,环湖的美化、亮化提升了城市品位。各县(市、区)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区框架拉开,特色明显。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累计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5项,国际先进水平2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完成教育投资56.2亿元,新增校舍80.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61万平方米,完成企业学校剥离和民师转编工作,全市“两基”工作全面达标,减免贫困学生学杂费8500万元,民办学校新增983所,九江学院的组建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修缮恢复了锁江楼、濂溪景区等一批历史文物。基本实现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卫生防疫事业的投入,全市疫情报告网络基本建立,健全了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五年查螺灭螺79.8万亩,免费救治晚血病人1270例,结核病人8795例。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竞技体育跻身全省前列,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累计发放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资金7640万元,集中供养率由“九五”期末的18.8%提高到70%。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保金发放率达100%。累计新增就业人员20.9万人,下岗再就业9.8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筹措资金1.13亿元,安置二次搬迁库区移民和三峡移民6500人,安置深山移民4200户,解决了7.09万贫困人口温饱。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081元增加到2005年的8713元,年均递增11.4%,比“十五”计划目标6700元超过2013元。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0.9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7.7平方米。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由2000年末的163.1亿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374.1亿元,增长1.3倍。档案、残联、红十字会、民族宗教、老龄事业又有新起色,防汛抗旱、气象、水文、地震、地质、人防、森林防火等单位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物资、供销、医药、盐业、烟草等行业在服务九江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
    经济发展环境有较大改善,民主法治进程加快。从机制、体制层面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健全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城市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制度。全面开展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工作,推行行政职能部门公开承诺制,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外商投资“绿色通道”,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95项,开通了“经济110”,开展执法监察和行风评议活动,加大对影响投资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案件的查处力度,查出违法违纪金额7053万元。统计、审计、工商、国税、地税、物价、安监、质监、药监等部门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做出了新贡献。全力打造“开拓、透明、高效、诚信”政府,累计出台规范性文件96个,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九江”网站在宣传九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四五”普法,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累计办理行政复议456件。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建立领导包案责任制和信访责任追究制度,促进信访突出问题的解决。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熏铲除了一批涉黑涉恶势力?熏查禁“毒赌色”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秩序平稳。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驻浔部队、武警官兵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们乘“两新”大讨论的东风,积极而强劲地推进“3+1”发展战略,努力排除宏观环境偏紧的困境,沉着应对台风、地震等突发灾害,众志成城,加快发展,形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势头,荣登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75位,朝着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经济总量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4%,是十一年来最高增幅;财政总收入增长1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7%,自’98洪灾之后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以大开放为总纲成效显著。全市共引进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32个,其中超亿元工业项目21个,实际进资增长26.2%,新批外资项目111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8%。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增长35.6%。新增40家备案登记进出口权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填补了江西省的空白,封关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推进大工业再创历史新高。52个重大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9.5亿元,3T光电、绿冬丝科、华林特种钢等30个项目竣工,10万吨有机硅、4600吨气相二氧化硅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0.39亿元,增长26%;完成销售收入330.43亿元,增长26.3%;实现利税24.64亿元,增长42.51%。在重点骨干企业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利润8.09亿元,增长2.8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4。
  &nbs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