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及其发展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不会给中国带来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互相勾结,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而在两者夹缝中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十分脆弱,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根本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全盘照搬西方的议会政治,允许人们结社组党。一时间,各类政治团体蜂拥而起,政党就多达300多个。围绕国会选举,各党各派展开激烈竞争,国民党最终赢得胜利,这为中外反动势力所不容。随着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恢复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热切向往的议会制和多党制彻底破产。民国初年效仿西方搞议会制和多党制,是当时的仁人志士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相对于封建专制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议会制和多党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无法成为解救中国的济世良方。痛定思痛,孙中山指出:“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决定了一党专制在中国同样是行不通的,注定要被时代和中国人民所抛弃。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独揽国家一切权力,推行“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实行一党专制。抗战爆发后,迫于国内外压力,国民党政府表面上允许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合法存在,但始终不忘“溶共”、“防共”、“限共”和“反共”,打击和迫害民主进步力量,其反动本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拒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崩溃和军事上的溃败。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不论是对于过去历史上说,对于当前任务上说,对于中国社会性质上说,所谓一党主义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做不到的,行不通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中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要彻底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取得中国革命的完全胜利,必须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后不久即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著名的“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他们公开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有的民主党派宣布解散,共产党内也有人认为民主党派没有必要存在的问题,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远见,及时做工作保留了八个民主党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明确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由于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本文2006-08-17 11:15:00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6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