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信社改革应走出五大误区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06-08-04浏览:2781下载137次收藏

   目前农信社改革已在全国全面铺开,但从一些地方改革的结果情况看,并不乐观,已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农信社如何把握方向,确定目标,尽快脱离困境,笔者认为农信社改革应走出“五大”误区。

误区之一:农信社是商业性经营还是政策性服务模糊不清。《方案》中明确规定将农信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金融机构,若按“四自”要求看,农信社属商业性经营企业,但从合作制改革趋向看,农信社属政策性服务金融,即改革后,一是农信社由多级法人向一级法人变化,经营缺乏灵活性;二是由民办向官办转变,决策缺乏自主性;三是由自律管理向行政管理转变,管理缺乏民主性,农信社定位服务“三农”,而“三农”是一个弱势群体和产业,成本高、风险大、回报低,加上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后,行政干预大,不可避免地还要承担起其他一些没有回报的政策性服务。这样,农信社自主经营成了空话,民主管理成了套话,行政收权(集权)成为实话,所以说改革后的农信社是金融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其性质模糊。因此,农信社改革应明确其改革方向,规定其提供服务的性质,在具体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在经济发达地区应确定改为商业性服务金融机构,在老、少、边、贫及山区应确定为政策性服务金融服务机构。

误区之二:国家花钱买机制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歧视政策。一是数量上有较大的悬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80%以上由政府财政买单,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亏损都是由政府承担的,而农信社是将部分不良贷款进行置换。二是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商业银行是通过划拨,债转股及将不良贷款剥离交资产公司分账经营等方式进行的,并一边剥离一边拿到的是同额黄金白银,而农信社只凭报表反映额50%的进行票据置换,农信社报表有反映不实一面,因少数信用社负责人为了政绩及逃避责任尚有许多隐性不良贷款没有真实反映上报,总体上讲,农信社票据置换比例极为低下,而且从申请票据发行到兑付,门槛设置过多、过高,其资金只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三是政策规定带有歧视性。对农信社申请发行的票据,限时必须达到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下降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如数收回专项票据,从这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信社改革应走出五大误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