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国城镇化道路建设现状及建议

栏目:城建环卫发布:2006-05-05浏览:2232下载164次收藏

内容摘要:城镇化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共同构建一个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社会结构,赋予它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从而能够在社会资源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完成大的战略调整。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人口转移;“三农”问题;城镇化;体制改革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其关键因素在于挖掘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产业的潜力,这都以城镇化的发展为前提。城镇化是一项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战略性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过程,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就业问题的有效举措。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 0.625 %的速度递增,而1952至1977年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 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 7479个 、4682个和 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4大秘书网-http://www.damishu.com6. 4%、29 %和 24. 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 18.6人)以下的镇达到 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 4000至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 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 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1952-1978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至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9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家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 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城镇化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社会经济效应。首先,形成和固化了城乡产业、就业、收入与消费结构的长期失衡态势。其次,使我国在人均消费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过早地遭遇了工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和经济过剩。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买方市场和产品过剩与城镇化水平过低有着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是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再次,对农业部门的发展造成了诸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我国城镇化道路建设现状及建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