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 积极创新发展
***滨江临海,地处***等河流下游,长江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1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要承受上游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加之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淮北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垦区水资源较为紧缺,东部沿海地区及长江口门又经常遭受台风海潮袭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是一个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发的省份,水利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部党组提出的新时期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在努力拓展水利服务领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总结经验,与时俱进,牢固确立科学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
***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水利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团结治水,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的新一轮治淮、治太和江海堤防达标等大规模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利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问题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流域与区域治理不配套,一旦流域发生洪水,常常出现堤外洪水安然下泄,堤内涝水成灾、损失惨重的尴尬局面;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城市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水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对水利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化的加快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乡水环境严重恶化,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并引发地质性灾害,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水问题表明,传统的治水理念、治水思路、治水手段和治水机制已经不完全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我们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些基本观念:一是在治水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和人水和谐的科学治水理念。二是在治水的思路上,一定要加快“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农村水利向城乡统筹水利发展转变;从治理洪涝灾害为主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转变;从主要依靠工程性措施向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转变。三是在治水的目标上,一定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着力提高水利服务的“四个能力”,即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能力,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能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在治水的手段上,一定要强化两个机制,即要强化水利的科技进步机制,加快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要强化水利的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实践证明:这些基本工作思路的有效贯彻,不仅提高了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活力。
二、抓住机遇,创新发展,着力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
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水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既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水利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几年来,我们在继续抓好流域和区域防洪治理、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不断拓宽水利服务领域,着力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
1、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这几年,我们针对全省各地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和重点城镇发展规模迅速扩张中出现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问题,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主动进位。在抓好传统水利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水利工作领域,努力为全省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水利服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去年5月省委李源潮书记到我厅检查指导工作时,明确要求我们加强城市水利建设,不仅要保证城市防洪安全,而且要把城市河道建成最美的水环境。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视察水利工作时,也充分肯定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下,我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逐步推进。目前,已有一半左右的市县建立了水务管理体制。二是理顺职能。我们抓住市县机构改革的契机,依据国家《水法》、《防洪法》以及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机构编制部门支持,在市、县机构三定方案中,明确将原来分散在其它行业部门
不断增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2006-02-11 18:18:00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4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