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区政府向人大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和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大通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8.9%,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912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76%,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69.6%,年均增长11.1%;固定资产投入达75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28倍,年均增长94.6%。农业战胜了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预计农业总产值达4.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8倍;粮食总产8万吨,增长26%;蔬菜总产8.6万吨,增长109.8%;林果总产5680吨,增长8倍;肉类总产4624吨,增长128.9%;禽蛋总产3177吨,增长217.7%;鲜奶总产1.6万吨,增长16倍;水产品总产6665吨,增长120%;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6.5%。工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加,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重点扶持了机械加工、服装加工、医药包装、新型建材等优势行业,“一区三园”初步形成。预计完成区属工业总产值5.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5亿元,增长206%,实现增加值3700万元,增长242%。工业产销率达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年均增长11.7%。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上窑森林公园被授予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古寿州窑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通“万人坑”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抓住城市“东进南扩”战略机遇,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区步伐,镇村布点规划圆满完成,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能力迅速提升。建成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洞山东路、朝阳东路等3条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田大南路、民主北路、国庆路开发区段、九孔路、洛九路等10余条城乡道路,修建养护农村道路136公里,改造小街小巷16条,新建改建游园、广场等休闲点4个,创建省市园林式单位30余家,上窑镇被授予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市政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加大,城乡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了沉陷区治理、居仁村改造、大通中心城区改造、烟草公司物流中心、万向生态园等一批重大市政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大通区的城市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大力实施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国有企业7家,集体企业28家。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司法所、乡镇财政所实行了上划管理,成立了区政府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孔店乡由长丰县划转我区管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审批程序更加规范。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计生、卫生、教育等体制和各项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坚持大开放主战略,实施“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区共引进项目53个,实际到位资金5.95亿元。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推广在工农业中的贡献率逐年增加,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达200多项。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大通区政府网站和局域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两基”顺利通过省市复查,一期危改圆满完成,新建教学楼9220平方米,维修校舍5000多平方米,二期危改扎实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稳定在7‰以内。文化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初步建立。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防控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和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取得重大胜利。审计、统计、妇女儿童、残联、档案、地方志、宗教、国防动员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人民群众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许可项目,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高度重视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得到认真办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连续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道德风尚。广泛开展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预计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36%,年均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2802元,增长46.9%,年均增长8%。城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26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加5平方米和7平方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600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区委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区委七届八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一产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17.4%;二产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16.7%;三产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16.7%。完成财政总收入9120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400万元,同比增长14%。主要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根据大通的产业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了“一区三园”。工业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入驻企业12家,总投资9920万元,其中,矿山机电、博卡机械、国力塑钢等10家企业正在建设,上海爱华办公用品、振兴家具即将开工。服装工业初具规模,步瑞吉、雅姿奴、富华等服装企业竣工投产,万盛纺织已开工建设,荣瑞制衣即将签订正式协议。康保安医药包装园正在建设,亚华制药正式投产。新型建材业异军突起,福强混凝土搅拌、鑫石墙体、德裕建材建成投产,昂瑞、威鹏建材正在建设,开天建材即将开工。 2005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家,新增工业企业28家。唐兴液压产品、雅姿奴箱包在国际徽商大会参展,并获得好评,雅姿奴箱包获央视上榜品牌和全国十佳箱包品牌称号。
(二)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意见》和《关于实施“58111”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通知》,进一步理清农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命名建设了景氏公司、九龙岗奶牛园区、刘郢食用菌、上窑优质蛋鸡等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景氏公司注册了“高塘湖”牌商标,产品畅销市内外。组建了区家禽养殖协会、奶牛养殖协会等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协会,成立了华瑞禽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性公司,涌现出一批能人型致富带头人和营销队伍。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认证工作,柿元黄瓜、沈大郢西葫芦获国家无公害食品称号。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小麦、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实现“五统一”,在全市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林业生产取得新发展,退耕还林补植1294亩,四旁植树20万株,新增林果面积660亩。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累计开工458处,完成土石方86万方,完成投资1919万元。积极开展农业项目申报工作,向国家和省市申报项目30个,一半以上已立项、审批。强化重大动物及家禽免疫,禽流感防控成效显著。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确保了全年粮食丰收。
(三)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针对我区三产规模小、层次低、分布散的状况,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抓好布局、提升层次和搞好基础建设上来。2005年全区共有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122户,从业人员2470人,行业涉及物流配送、零售、餐饮、百货等各方面。结合建设大通新城,编制实施了一批重点地段、节点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市烟草公司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正在建设;市老年公寓项目进展加快;大通“万人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今年9月复馆,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上窑森林公园新建了地税林、国税林,扩建了人大林,对部分景点进行了修缮。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入,完成了上窑陶瓷厂、第四建材厂、东风化工厂、防爆电机厂、塑料二厂等5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妥善解决了1390名职工的实际问题;通过参股、租赁等形式盘活了铁合金厂、前程化工厂等企业存量资产。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了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建立了计划生育“月积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涉农价格、教育收费公示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体制,乡镇财政所完成了上划管理。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次赴江浙沪粤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同比增长134.7%,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的133.6%。新储备项目16个,为进一步扩大招商提供了载体。
(五)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 紧紧抓住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城区。万向生态园规划基本完成,一期工程即将展开,大通新城项目征地拆迁正在实施,居仁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九龙新村和九龙农民新村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淮南老年公寓项目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上窑旧城改造项目前期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和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大通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8.9%,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912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76%,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69.6%,年均增长11.1%;固定资产投入达7500万元,比“九五”末增长28倍,年均增长94.6%。农业战胜了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预计农业总产值达4.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8倍;粮食总产8万吨,增长26%;蔬菜总产8.6万吨,增长109.8%;林果总产5680吨,增长8倍;肉类总产4624吨,增长128.9%;禽蛋总产3177吨,增长217.7%;鲜奶总产1.6万吨,增长16倍;水产品总产6665吨,增长120%;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6.5%。工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加,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重点扶持了机械加工、服装加工、医药包装、新型建材等优势行业,“一区三园”初步形成。预计完成区属工业总产值5.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5亿元,增长206%,实现增加值3700万元,增长242%。工业产销率达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年均增长11.7%。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上窑森林公园被授予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古寿州窑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通“万人坑”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抓住城市“东进南扩”战略机遇,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区步伐,镇村布点规划圆满完成,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能力迅速提升。建成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洞山东路、朝阳东路等3条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田大南路、民主北路、国庆路开发区段、九孔路、洛九路等10余条城乡道路,修建养护农村道路136公里,改造小街小巷16条,新建改建游园、广场等休闲点4个,创建省市园林式单位30余家,上窑镇被授予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市政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加大,城乡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了沉陷区治理、居仁村改造、大通中心城区改造、烟草公司物流中心、万向生态园等一批重大市政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大通区的城市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大力实施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国有企业7家,集体企业28家。政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司法所、乡镇财政所实行了上划管理,成立了区政府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孔店乡由长丰县划转我区管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审批程序更加规范。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计生、卫生、教育等体制和各项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坚持大开放主战略,实施“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区共引进项目53个,实际到位资金5.95亿元。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推广在工农业中的贡献率逐年增加,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达200多项。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大通区政府网站和局域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两基”顺利通过省市复查,一期危改圆满完成,新建教学楼9220平方米,维修校舍5000多平方米,二期危改扎实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稳定在7‰以内。文化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初步建立。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防控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和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取得重大胜利。审计、统计、妇女儿童、残联、档案、地方志、宗教、国防动员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人民群众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许可项目,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高度重视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得到认真办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连续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道德风尚。广泛开展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预计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36%,年均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2802元,增长46.9%,年均增长8%。城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26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加5平方米和7平方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600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区委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区委七届八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一产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17.4%;二产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16.7%;三产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16.7%。完成财政总收入9120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400万元,同比增长14%。主要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根据大通的产业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了“一区三园”。工业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入驻企业12家,总投资9920万元,其中,矿山机电、博卡机械、国力塑钢等10家企业正在建设,上海爱华办公用品、振兴家具即将开工。服装工业初具规模,步瑞吉、雅姿奴、富华等服装企业竣工投产,万盛纺织已开工建设,荣瑞制衣即将签订正式协议。康保安医药包装园正在建设,亚华制药正式投产。新型建材业异军突起,福强混凝土搅拌、鑫石墙体、德裕建材建成投产,昂瑞、威鹏建材正在建设,开天建材即将开工。 2005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家,新增工业企业28家。唐兴液压产品、雅姿奴箱包在国际徽商大会参展,并获得好评,雅姿奴箱包获央视上榜品牌和全国十佳箱包品牌称号。
(二)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意见》和《关于实施“58111”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通知》,进一步理清农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命名建设了景氏公司、九龙岗奶牛园区、刘郢食用菌、上窑优质蛋鸡等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景氏公司注册了“高塘湖”牌商标,产品畅销市内外。组建了区家禽养殖协会、奶牛养殖协会等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协会,成立了华瑞禽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性公司,涌现出一批能人型致富带头人和营销队伍。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认证工作,柿元黄瓜、沈大郢西葫芦获国家无公害食品称号。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小麦、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实现“五统一”,在全市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林业生产取得新发展,退耕还林补植1294亩,四旁植树20万株,新增林果面积660亩。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累计开工458处,完成土石方86万方,完成投资1919万元。积极开展农业项目申报工作,向国家和省市申报项目30个,一半以上已立项、审批。强化重大动物及家禽免疫,禽流感防控成效显著。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确保了全年粮食丰收。
(三)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针对我区三产规模小、层次低、分布散的状况,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抓好布局、提升层次和搞好基础建设上来。2005年全区共有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122户,从业人员2470人,行业涉及物流配送、零售、餐饮、百货等各方面。结合建设大通新城,编制实施了一批重点地段、节点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市烟草公司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正在建设;市老年公寓项目进展加快;大通“万人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今年9月复馆,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上窑森林公园新建了地税林、国税林,扩建了人大林,对部分景点进行了修缮。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入,完成了上窑陶瓷厂、第四建材厂、东风化工厂、防爆电机厂、塑料二厂等5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妥善解决了1390名职工的实际问题;通过参股、租赁等形式盘活了铁合金厂、前程化工厂等企业存量资产。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了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建立了计划生育“月积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涉农价格、教育收费公示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体制,乡镇财政所完成了上划管理。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次赴江浙沪粤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同比增长134.7%,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的133.6%。新储备项目16个,为进一步扩大招商提供了载体。
(五)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 紧紧抓住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城区。万向生态园规划基本完成,一期工程即将展开,大通新城项目征地拆迁正在实施,居仁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九龙新村和九龙农民新村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淮南老年公寓项目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上窑旧城改造项目前期
2006年区政府向人大工作报告
点击下载
上一篇: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自评报告
本文2006-01-04 11:22:00发表“工作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4611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