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赣剧成大学课堂新宠 探寻传统艺术如何“亲民化”新路径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24-05-06浏览:2707下载239次收藏
赣剧成大学课堂新宠 探寻传统艺术如何“亲民化”新路径.docx

赣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近日,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堂持续引发关注,课堂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陈俐灵动的表演被发布在网上,不少同学被其行云流水的表演所吸引,成大学课堂新宠,在之后的线下课堂上,场场人员爆满,甚至有的没座位同学全程站着听老师讲授赣剧文化。那么,赣剧为何长时间“销声匿迹”?又如何让赣剧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赣剧“出圈”?

一、问题剖析

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赣剧起源于赣东北的农耕文化,如鄱阳、乐平等地,其表演内容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土壤,因此赣剧在赣东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相对较好。然而,在江西南部和西部,赣剧的发展却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些地区的居民对赣剧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赣剧的整体传播和发展。

二是教育体系缺乏重视。赣剧课程和表演作品在江西省的高校中开设较少,仅有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提供,但整体而言,赣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学生对赣剧的兴趣不高,部分原因是缺少相应的赣剧鉴赏文化课程、缺乏相应的剧院设施、对戏剧文化的陌生感等,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入手。

三是与现代文化融合不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的媒体形式和文化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电子设备观看各种节目,使得传统戏曲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且赣剧等戏曲形式因其表演形式相对缓慢,在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方面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拓展,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很难真正出圈。

四是专业演员和传承人才流失。赣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参与,包括演员、编剧、导演、音乐创作等,然而,由于赣剧的学习周期长、回报相对较低,导致目前赣剧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许多年轻人才选择其他更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不愿意投身戏剧行业。此外,赣剧专业剧团改制和经费短缺等问题,加上排练场地不足、演出机会有限,这使得赣剧从业者难以维持生计,也难以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赣剧的传承和创新中,也导致许多优秀的演员流失,进一步影响了赣剧的传承和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表演形式,吸引年轻观众。赣剧的传承首先要从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虽然经典,但可能难以吸引很多年轻观众的注意。因此,可以借鉴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将赣剧与现代音乐、舞蹈、灯光等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的戏曲作品。同时,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直播等,将赣剧表演搬到线上,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便捷地欣赏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二是挖掘现代题材,丰富剧情内涵。赣剧的传承还需要在剧情内容上进行创新。传统戏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与现代观众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距离,难以直观深入与观众产生共鸣。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以尝试挖掘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和人物形象,将其融入赣剧的创作中,使剧情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如话剧、电影等,丰富赣剧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是加强教育普及,培养传承人才。积极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赣剧讲座、演出和体验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认识和喜爱赣剧。建议设立专门的赣剧培训机构,培养一批专业的赣剧演员和舞台剧本的创作者,为赣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注入青春活力。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积极将赣剧纳入本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培养潜在的观众群体和传承人才。

    四是深化跨界合作,拓宽传承渠道。赣剧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赣剧振兴,十分有必要,因此赣剧的传承不仅需要“走下去”,更需要“走出去”。可以与其他文化产业进行合作,如与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文娱产业进行合作,将赣剧元素融入其中,扩大赣剧的影响力,如之前全网很火的歌曲《女驸马》,就是将黄梅戏中的《女驸马》进行改编翻唱,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还有新时代越剧青年演员陈丽君,在新龙门客栈(由同名电影授权改编)上的一个动作,让全网女生着迷,网友甚至直呼第一次在传统文化感受到性张力。同时,也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出赣剧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赣剧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江西地区的文化魅力。

赣剧成大学课堂新宠 探寻传统艺术如何“亲民化”新路径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