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设限,创造无限可能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向人们讲过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的父亲曾经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但这块地上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但是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会卖给我们了。这些石头肯定都与大山连着,哪里搬得动呢?’有一天,父亲外出,母亲带我们去农场劳动。她说:‘我们试着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吧。’于是我们就开始挖那些石头,结果时间不长,我们就把石头全搬走了。原来那些石头并不像父亲想像的那样与大山连着,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林肯总结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像之中。”
林肯说的没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办,只是人们在心里给自己设了限,认为事情根本不可能完成,就像林肯的父亲想象的那样,于是就不去做。这样说来,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眼前的困难,而是我们内心的恐惧。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遵循常规的人,他们往往总是在对自己说,这件事情谁都不敢做,我恐怕更做不成;另一种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想打破常规,去挑战许多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成功的问题。许多成功人士都属于后一种,他们身上最可贵的地方,不是比我们聪明多少,而是他们不为自己设限,敢于挑战一切不可能的优秀品质。
很显然,林肯就是这样的人。1862年9月,他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这是美国历史上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有位采访他时问道:“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就起草好了,可他们最终没有签署。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林肯说:“他们把问题看得太难了,故而丧失了迈出这一步的勇气。”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少数人会主动挑战困难,但多数人则往往会自我设限。这一设限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恐惧和不安,让我们无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结果导致我们完全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却以失败告终。当我们看到比我们能力低得多的人竟然成功时,我们会懊悔不已。
因此,我们一定要打破自我设限,只有打破自我设限,我们才能超越限制,创造无限可能。怎样才难打破自我设限呢?
首先,我们要消除内心的恐惧来打破自我设限。恐惧是自我设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学会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只有战胜恐惧,我们才能迈出打破自我设限的第一步,进而逐渐克服它。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但王立群因超龄不能报考,不过可以报考研究生。可他仅上过高中,连大学课程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考得上呢?然而王立群还是勇敢地报了名。面对这一不可能的问题,他说:“最坏不就是考不上吗?有什么了不起,先报上名再说!”结果,经过几个月拼命学习竟然奇迹般地考上了。面对困难,战胜恐惧,是王立群创造高中直升研究生奇迹的关键因素。
其次,我们要努力培养积极的心态来打破自我设限。消极心态是造成自我设限,甚至自我否定的主要因素。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总往坏处想,你就能够看到更多的希望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霍金生病后,医生对他说:“你只能再活两年。”面对这一晴天霹雳,霍金也沮丧了几个月,但他很快就想开了。他问医生:“这个结论是病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你的经验之谈?”医生告诉他是经验之谈。霍金释然了:“只要不是必然结果,就有希望。”他还说:“只要有智慧和精神在,没有什么能击垮我。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健康也会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结果霍金活了76岁,比医生对他的预言多活了53年。
当我们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再次,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打破自我设限。每个人都有优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有优势,故而为自己设了限。拿破仑所犯的最后一次错误如此。人们普遍认为“滑铁卢之战”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后的失误。其实不然,当拿破仑流放到圣赫勤拿岛后,他收到一位亲密朋友赠来的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对这副特别精制的象棋爱不释手,几乎每天都与它打交道。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好友送棋的真正用意和这棋子中隐藏的秘密。直到拿破仑最后囚死于孤岛后,才有人发现,这棋中有一枚棋子底部可以拧下来,里面藏着如何从岛上安全逃走的一整套计划。拿破仑最大的优势不是他的赫赫战功,而是他拥有无数的崇拜者,有的崇拜者甚至愿意冒死来帮他逃离孤岛。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居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优势。
最后,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学习能够让我们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超越自我设限,创造无限可能。
打破自我设限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消除恐惧,培养积极心态,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们一定能够超越限制,创造无限可能。让我们一起打破自我设限,追求美好未来吧!
打破自我设限,创造无限可能
本文2023-09-14 09:30:58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43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