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挥涉农高校优势 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23-07-10浏览:2153下载229次收藏

乡村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农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高等学校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振兴,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农业农村创新创业。高校应改造传统专业,打造新专业,将新农科建设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相契合,建立与新时代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农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一、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专业人才基层工作意愿不强。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处于农村的大发展时期,但是涉农专业仍然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如何让更多的大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扎根农村是目前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课程体系落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差甚远,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教育教学理念滞后,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够,毕业生实操能力需要加强。

(三)涉农专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从当前发展形势看,现有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已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多数教师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对“培养什么样的、怎样培养农业人才”的问题上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实践路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二、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涉农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程中。通过加强农情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乡村振兴”调研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调整机制,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解决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所需精准对接的问题。首先,建设以乡村产业链为基准的专业群,实现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其次,重点建设2-3个高度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农科特色专业,并将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融入核心课程,培养实用型高端农业人才。

(三)构建“三位一体”育人及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实训设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在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中作用。学校可与区域内企业及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合作,探索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科学研究,实现校政企三方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加快转化科研成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厚植“三农”情怀,建立一支过硬的思政课程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宣传“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改变学生对“三农”的认知偏差,坚定“国家需要我到农村基层,我就到农村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一支过硬的涉农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涉农专业教师轮流到涉农企业和农业农村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深入了解涉农企业和农村一线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人才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标准。利用产教深度融合共享平台,打造跨专业的教师技术服务团队,推动涉农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

发挥涉农高校优势 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