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积极关注慢性病防治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23-06-25浏览:2231下载143次收藏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居民主要死因,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防控策略要以疾病诊治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早期监测、早期干预、预防为主的大健康模式转变。"关口前移、健康优先、主动健康"是目前新形势下抗击慢性病更为合理和经济的举措。要践行科学技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 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 构建"医防融合""医管融合"的协同管理体系, 推动慢性病防控的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管理。伴随全球老龄化形势的加剧,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服务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推行有效的慢病健康管理模式成为势在必行的途径之一。

但是,当前慢病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老百姓对自身的健康管理需求的认知和接受度虽有明显提高,但传统管理方式并没有真正融合到日常生活中,仍建立在健康体检的基础上来了解个体的健康状态。

二是专业人员匮乏,投入不足。首先,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人员面对待遇不加,工作压力大,晋升困难等问题,难以建立有效机制留住人才。预防与临床相结合的、与慢性病防治匹配的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不完善。其次,尽管国家逐渐增加了对公共卫生的投资,但社区只能够实施一些重大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项目,特别是在发展滞后的地区,资金不足严重限制了当地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三是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基本医疗保健提供者的设施不足,无法根据慢性病的特征提供特殊的高质量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慢性病管控多由社区管理,虽然国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建立了国家卫生档案,但是缺乏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慢性病信息系统利用率低。

为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保护和增进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健康宣教,面向全社会推广健康知识,注重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促进和教育,使慢性疾病管控成为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识。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提高防病意识,推动把“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努力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提高生活质量。

二是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优势,通过以点带面、相互帮助的方式,延伸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的服务范围。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的服务。

三是近年来,以传感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工程技术手段正逐步融入健康管理领域。自然科学理论和工程应用已经为健康管理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和手段,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为改善个体健康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因此,需加强“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从而为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更丰富的手段。

四是强化政府行为,保障经费投入。政府应更加重视和支持卫生保健工作,将其放在关键议程上,确保基层缓解人员压力和资金压力。通过增加投资,引进人才,建立长期人才培训机制。此外,应研究探索慢性病报销机制,扩大报销范围,增加报销额度。

五是提高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综合素质。实施针对全科医生的标准化培训计划,以有效提高全科医生的人数和质量。建立并完善“家庭医生”机制,深入了解居民的身状况和生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诊疗。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引入多方评价标准,激励医务人员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关注慢性病防治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