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欲 读 其 词 先 识 其 人 ——获悉康乐县被认定为辛弃疾祖籍地

栏目:工作总结发布:2023-05-06浏览:3004下载250次收藏

欲 读 其 词    先 识 其 人

——获悉康乐县被认定为辛弃疾祖籍地

黎 庶 泰

从老家传来一个消息,山东省历城区稼轩文化协会和稼轩书院通过查阅《济南辛氏族谱》、《辛稼轩年谱》等史料和实地考察,并会同康乐县文史部门与康乐县辛家集《辛氏族谱》、陵墓等实物对接、考证,认定康乐县康丰乡辛家集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祖籍地。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术研究会定于今年7 月份在康乐召开2023 年高端论谈。这是康乐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的实例,对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自信大有裨益。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皆为800 多年前驰骋疆场、享誉文坛的这位乡党而自豪,连我这远在外地的80多岁老头也觉得脸上有光。

康乐地处西北边陲,与山东相隔2000多公里,竟能互相联系,共同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事情,是很不容易的。例如,当代知名的文学家余秋雨教授,生于浙江省,祖传和家谱记载,祖籍地是甘肃凉州(今武威),但至今未找到有关的史料和实证。明朝初年大移民,大批山西人从洪洞县一棵大槐树下集合出发,迁居全国各地,现在他们的后代人只知道山西大槐树,不知祖籍地是何县何乡。

但高兴归高兴,高兴之后该做些啥,才不愧为辛弃疾祖籍地的人呢?大家可能都有想法,譬如,修建祠堂、整修陵园、收集史料等,学习他、纪念他。从县上来说,可做为热爱家乡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旅游的人文资源。 

辛弃疾是与苏东坡、李清照比肩的大文豪,词坛以“苏辛”、“二安”并称。《稼轩词》今存六百多首,《四库全书提要》云:“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词学集成》云:“稼轩仙才,亦霸才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辛稼轩,词中之龙矣。气魄极雄大,意气却极沉郁。不善学之,流入叫嚣一派。”

中国几千年来,诗词浩繁如汗牛充栋,而辛词好评似潮,在文坛有 一席之地,难得也。但辛词是用古文写的,又善用典故和比兴笔法,古文字水平和诗词知识(平仄、押韵、合辙、对仗等)欠缺的人,阅读学习比较困难。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窃以为读、学辛词,从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入手为宜。了解了作者,有利于理解作品。所以,我以“欲读其词,先识其人”为题,引述一些史料中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撰成拙文以饗大家。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抗金民族英雄、文学家、豪放派词人,1140 年5月28日,生于山东省历城县四方闸村。其祖上辛蒲,在西汉时期带领族人由陕西合阳迁居甘肃省狄道西乡(今康乐县),繁衍发展,渐成大户望族。北宋初,族人辛维叶(辛弃疾的高祖父),在山东做官,将家由康乐迁至山东济南府。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在金人统治之下。父亲患其体弱,取名弃疾,字幼安。

一,文武兼修  起义抗金

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后,为笼络汉人,强化统治,也学宋朝搞科举考试。辛弃疾一边读书,一边习武,18岁起考进士,连考两次未中。由于女真族大搞种族压迫,烧杀抢掠,让文明人做他们野蛮统治者的奴隶,人人嫉愤,一旦有人出头登高一呼,立即有人响应。所以,落榜后的辛弃很快拉起一支2000人的队伍,同金兵打起来了,时年他21岁。当地还有一支最大的义军,首领名耿京。辛弃疾考虑到自己的队伍势单,遂投靠了耿京,两军会师,合成数万之众的抗金武装,声势浩大。

二.智勇双全   嫉恶如仇

据《宋史》和洪迈写的《稼轩记》载,与耿京会师后,他遭遇了两起艰险事件。由于有勇有谋,临危不惧而化险为夷。

 第一起:

由于不慎,投奔耿京后,他把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带领的一股队伍介绍到耿京帐下,不料这和尚吃不了军营苦,暗通金兵,连夜偷了耿京的帅印投奔金营。耿京大怒,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立了军令状,不追回帅印,甘愿被处死。遂带一哨人马,追到金兵营寨,杀退金军猛将,生擒义端,手起刀落,提义端首级交于耿京。

第二起:

1161年,金人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南下金兵北撤,对华北义军威胁加重。辛弃疾建议耿京与南宋朝庭联络,将山东义军划归宋军节制,共同抗金。耿京同意并将此任务交于辛弃疾,派他过江联系。宋高宗十分重视,在建康(南京)接见了辛弃疾一行,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和其他头领也都封了官。但由于耿京大意,被部下张安国杀害,领兵投降金人。

辛弃疾带着皇帝圣旨到山东时,张安国已做了金朝济州的知州。辛弃疾义愤垫膺,临危不乱,联系了一哨义军共50 骑,到济州求见张知州。张安国正喝醉酒,以为辛弃疾投奔他去了,传令接见。辛弃疾佩剑而入,立擒张安国,并拿圣旨向帐内外济州驻军大呼:南宋十万大军已打过来了!驻军皆是汉人,又多是耿京旧部,纷纷朝圣旨和辛大将军跪拜。辛弃疾收编了万余军兵,押着张安国渡过淮河,将军队交给朝廷,张安国被腰斩于市。时年他23岁。    

三,执意抗金,谋划北伐 

辛弃疾诛杀叛徒,投南宋后,官封江阴军签判,官职有所下降,但他对朝廷寄于希望,只要北伐收复失地,个人地位就不计较了。他擅长刀、戈、枪,武艺一直在练,随时准备驰骋疆场。

在没接到作战任务时,他不忘抗金复国,埋头写军事论文,谋划战略、战术,写了《美芹十论》,也叫《御戎十论》,详细分析双方实力,提出先打山东,再图中原、河朔的作战计划,呈送朝廷。

1170年,宋孝宗在临安殿召对辛弃疾。召对,是皇帝在便殿召见臣下的专用名词,不拘泥于过分庄重的仪式。由于他不知道皇帝的想法,面陈北伐要求,“持论刚直,不为迎合”,使“召对”很不愉快。以后,又给皇宫和臣相虞允文写了《九议》等十九篇军事论文,但因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重新抬头,所以,他的建议未受到重视。

那时的辛弃疾,和岳飞一样,抗金的将军遇到苟安求和的朝廷,郁闷、无奈。有个叫林升的人写了一首诗《题临安邸》,点明了个中原因: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汴州,即开封,北宋的首都。杭州,南宋作为首都,易名临安。青山绿水,暖风楼台,早把汴州和沦陷区的人民忘记了,谁去北伐打仗啊? 

四,无奈入仕途   政绩斐然

金人入侵,徽、钦两代皇帝做了俘虏,康王赵构逃到江南称帝,建立了南宋。期间,抗金复国浪潮风起云涌,涌现出不少抗金英雄,有的还以身殉职甚至惨遭迫害,如,岳飞。辛弃疾投奔南宋时,人民抗金呼声依然高长。朝廷为缓解社会压力,对执意抗金且才干突出的辛弃疾,未加迫害,还委职加官。

临安召对后,留他在朝廷做官:司农主簿。

他从小就目睹金人烧杀抢掠的暴行,南来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抗金、恢复故土。但他的建议朝廷不予重视,屡次上书,无人理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朝廷委任,入仕做官。他是驰骋疆场的将军,又是满腹经纶的文人,做官肯定称职而且是优秀官员。由于恪尽职守,所以成绩突出。

1173年,辛弃疾三十二岁,迁滁州太守。

滁州是个富庶秀丽的好地方,欧阳修曾任太守,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也”………。 但因遭金人铁骑践踏,路断人稀,一片荒凉。辛弃疾去后,“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难民回归,生产恢复,仅半年就结束了饥馁无序的状态。

1175年,三十五岁,升任江西提点刑狱,掌一路司法,节制诸路军队,相当于几个省军区的司令。到任后,剿灭了威胁江西、湖南一带声势浩大的盗寇“茶商军”及其首领賴文正。宋孝宗大喜,下旨:“辛弃疾捕寇有方,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励”,升任秘阁修撰。接着,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湖南安抚使。

湖南安抚使,相当于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兼军区司令。任上,他干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建立飞虎军。

湖南地区地形复杂,民人彪悍,特别是豪绅大户的私人武装战斗力强,横行乡里,地方官军不敢招惹。他一面整顿官军,严明军纪,强化训练,一面晓谕豪绅大户缩减私人武装,不得扰乱地方。同时,报请朝廷批准,组建了一支省上直属的军队:飞虎军。《宋史》载,“飞虎军成,雄镇一方,位于江上各军首位”,为治理地方做了贡献、为北伐抗金积蓄了力量。刘小川《品中国文人》说,“江北金兵闻风丧胆,呼为虎儿军”。

接着,朝廷又加封他为右文殿修撰,派遣知隆兴府(南昌)兼江西安抚。当时,正值江北遭遇大饥荒。他到任后,严禁囤粮不买和抢粮强买,竭力筹集资金从湖南等地调运粮食,粮价很快下降,民众得救。

在人们看来,辛弃疾官越做越大,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应该志得意满。但对辛弃疾来讲,这些不是他的初衷,用现在的政治术语,他仍”不忘初心”,人在官衙,心在疆场。请看下面的词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酒醉后,拿出宝剑挑灯观看,还想着上阵杀敌。睡梦中,仍是鼓角连营,沙场点兵的军营生活。

五,卜居山乡退隐    办学写词交友

辛弃疾是朝野皆知的主战派,主和派忌惮排斥他,昏庸贪腐之辈嫉妒他,而他又才干出众,干出了些名堂,所以屡遭弹劾。他自己反省:“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故有了退隐的想法,先后在江西信州的带湖和瓢泉选建了两处庄园(都是他自己命名)。

1181年.辛弃疾被免职,正好他在带湖的庄园建好了,取名稼轩,意为农家小屋,他本人自号稼轩居士,举家过起了田园生活。以后,又被起用,担任过绍兴府知府兼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直至“御赐对衣、金带,守龙图阁待制”等,但时间不长,就辞职回家了,又在在信州瓢泉选了一处宅子。带湖和瓢泉是他最惬意的地方,住了二十年,流传至今的许多词是在这里写的: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   (《水调歌头。盟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贡沙湖道中》)

在带湖、瓢泉期间,他不仅读书作词,而且还办学,书院好几处,坚持二十多年。他办学不是为挣钱,而是培养人才、聚敛接交人才。

这两处地方,是到南昌的必经之路,隔三差五,总有人来造访,大多是学界、官场的知名人士,如,理学泰斗朱熹、《容斋随笔》作者洪迈、刘过、陈亮等,都是南宋一流人物。他们觥筹交错、高谈阔论,议论人生、讨论国家大事。

与朱熹交往时,曾同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 朱熹为他写了“克己复礼”、“夙兴夜寐”作为书斋之名。朝廷“禁伪学”时,朱熹的理学也在打击之列。朱熹去世,他的学生和旧友都没去送葬。辛弃疾写了祭文前往哭祭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宋人笔记还记录了他和词人陈亮交往的一段趣事。

陈亮(1143-1193),字同甫,韶熙四年,策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因病未之官而去世。才气超迈,善谈兵,与辛弃疾一样,属豪放派词人,写词与辛弃疾一样激烈:“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万里腥羶如许,千古英雄安在,磅礴几时通?”此人性格直、脾气大,不拘小节。考进士落榜后,发誓不当官,却一封一封给宋孝宗写长信,要求迁都建康,北伐复仇。朝廷不理,就到处讲朝廷的不是,被人告发,坐了一年监狱,“几死”。他以辛弃疾为同类,策马数百里到信州拜访。遇一石桥,坐骑三跃而不敢过,他大怒,竟挥剑砍下马头。你说这是不是疯子?辛弃疾虽然惊诧,但仍殷情接待,一起痛饮剧谈,直至半夜,少不了数说朝廷。酒酣疲累,就倒头昏睡。陈亮睡醒后,觉得自己举止欠妥,言语不慎,辛弃疾会不会不利于他?遂盗其骏马而逃。

盗走马一个多月后,他又给辛弃疾写信,让给他“借十万缗钱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这不欺人太甚了吗?实际上,那是对辛弃疾人品的信任,稼轩也理解他、谅解他。疎豪好施,可见辛弃疾的气量和品德。那也可能是古代豪杰们的风范!大诗人李白仗剑走天下,囊中无钱时就伸手向人要,不脸红 。

1207年9月10日,辛弃疾长眠于江西省铅山县,享年六十九岁。

陶渊明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园。”动物尚如此,何况人乎!对故乡、祖籍的依恋和怀念,是人之通性,辛弃疾概莫能外。出生于山东,终老于江西的辛弃疾,可能想不到800多年后,山东人帮他找到了祖籍地,康乐县辛家集的族人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因他而自豪。他若泉下有知,肯定欢欣而鼓舞矣。

安息罢,老乡!

                           2023年.4月.15日.      

       

作者:原兰州五中校长,甘肃省人民政府督学,《甘肃教育督导》主编。

曾获

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欲 读 其 词 先 识 其 人 ——获悉康乐县被认定为辛弃疾祖籍地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