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23-04-21浏览:2336下载142次收藏

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xx镇棚岗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以“盘活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思路,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蚕桑种植、肉鸡养殖、创办大米深加工厂等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群众的致富增收。

二、背景

xx镇棚岗村位于xx区xx镇东南部,与合肥市肥西县接壤,省道440和建设中的合六南通道穿村而过,棚岗村村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7个村民组,575户1815人,党员59人,3个党小组,村民代表33人,村两委成员4人,乡村振兴专干1人,后备干部2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272人,贫困发生率为15%。村民主要依靠种植业获取收入,收入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同时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项短板,2016年以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户为零。

同时棚岗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底子薄、先天不足的问题。1999年,棚岗村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快速致富奔小康。村两委牵头决定尝试村办企业,但是由于对市场风险及市场需求的预测不足,加之企业管理不善,村办企业很快就失败了,村里因此负债100多万元。村办企业的失败,也导致村两委人心涣散,群众也对村里失去了信任,一时间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寸步难行。

三、项目实施

一是配强队伍,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这个支部的“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xx镇党委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棚岗村支部书记陈全保早年在棚岗村新型建材厂当总经理,后被推选为棚岗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1999年,棚岗村因村办企业经营不善负债100多万元,组织瘫痪,当年,陈全保当选村主任后,首先对村所属企业对外招标承包,清理村级财务,清收农户欠账,制定还款计划,截至2007年,共还清村级债务70多万元。

棚岗村集体经济产业基地

二是发挥引领,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方向。“别人家集体经济干的这么热火朝天,我们棚岗村还在害怕失败,不趁着集体经济的这阵东风,那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就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了。我相信,我们也不比别人差,只要我们村两委同心协力,别人发展的好我们也一样可以!”这是棚岗村村“两委”在大会上庄严的宣誓,秉着这份冲劲和干劲,2019年初,为找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棚岗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全保去了山东潍坊、江苏常州。随后带领村“两委”去了安庆市黄埔村、六安市横塘岗乡等地参观学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又在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沿街串户进行请教调研、访问能人大户发展经验。终于,在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共同商讨研究,确立了党支部创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并与老乡鸡合作,建成老乡鸡供应养殖基地,就这样一座座养鸡大棚在棚山脚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阡陌之间,鸡犬相闻。群众在蚕桑基地采摘桑叶

    三是盘活现有资源,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发力。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棚岗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对闲置土地、荒地等资产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大米深加工等产业。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流转棚岗村槽坊、猪厂等村民组土地500余亩,每亩年付租金260元,涉及农户77户189人,人均增收1000元。同时合作社带动村脱贫群众及弱势群体就近就业增收,目前已吸引43人就业,其中脱贫户31人,人均增收5000元,扎实推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棚岗村集体经济蚕桑种植基地

四是发展特色产业,为壮大集体经济做基础。2019年6月份以来,棚岗村共流转了土地40亩,总投资580万元,建成了26个养鸡大棚及相关附属设施,年出栏成鸡达10万只,并与安徽老乡鸡餐饮公司达成供销合作,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仅此一项2021年预计收入约40万元。2020年3月,跟进发展打造蚕桑养殖基地,与相关村民组签订荒山、荒地用地租赁协议410余亩,全部用于发展蚕桑养殖。在2020年7月与xx区供销社达成合作协议,成立六安市xx区棚岗村供销社有限公司,栽种蚕桑树苗32万余株。流转土地40亩,总投资215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的蚕桑大棚及相关附属设施等,包括蚕种孵化保育室15间,2个钢构蚕桑烘烤大棚,11个蚕桑养殖大棚,仅此一项2021预计收入约50万元。同时蚕桑烘烤站投入使用后,形成种植、收购、烘干、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产业链。2021年7月流转土地10亩,总投资约500万元,筹划建设6000平方的大米深加工厂一个,预计年收购周边群众稻谷500万斤,年生产大米预计可超过380万斤,加工厂投入生产后,仅此一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增加100万元。通过以上产业发展以及棚岗村其他资产收入,棚岗村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100万元,自此棚岗村也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凝聚人心、村集体和贫困户整体发展的致富道路。

棚岗村集体经济肉鸡养殖基地

四、重要成效

经过村“两委”的努力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棚岗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举措已经初显成效。

一是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强。通过共同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发了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了人民群众和主人翁意识。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党员和村民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支持并参与其中,建立健全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基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锻炼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化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的党员干部,既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又提振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村里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是巩固了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弱势群体的就业增收更有保障。产业发展是带动就业的关键之举,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增收方式,棚岗村通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两次增收、两轮分红”,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两次增收”,一次是流转的槽坊组和猪厂组的闲置土地的村民租金收入,棚岗村流转的土地平均每亩260元,共500余亩,涉及77户189人,人均增收1000余元;一次是吸引贫困户及弱势群体就近就业增收,棚岗村的两项产业截止目前,已带动务工人员43余人,其中带动脱贫户参与务工31人,人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两轮分红”,一轮是针对流转土地的涉及的村民组农户实行第一轮优先分红,以此促进群众支持和共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村民跟着党走;一轮是对全村的合作社成员进行第二轮分红,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提升党支部的影响和向心力。

三是开拓了集体经济的发展途径,弱势集体的发展模式更加稳定。为加强棚岗村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棚岗村积极联系上级党组织,通过镇村联动,探索出了“1+2+3+4+5”经营管理模式,“1”是一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是建设两支经营管理队伍,分别管理养鸡场项目和蚕桑基地项目,实现两账分开,盈亏明确;“3”是账务流程实行三人签字,一人是经营队伍人员,一人是监事长,一人是董事长;“4”是四方监管,第一方是镇集体经济专班,第二方是村董事会,第三方是村监事会,第四方是聘请会计事务所进行账务管理。“5”是联合兄弟村洪桥村、院墙村、胡郢村、油坊村、xx村入股棚岗村集体经济,实现“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模式。

五、经验与启示

强基固本引活水,乡村振兴路更宽。通过棚岗村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发展好村级集体经济才能为整村脱贫致富、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从棚岗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智慧和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棚岗村党支部经2018年换届选举以来,不断充实了有威信、有担当、有能力的班子,形成了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运转治理体系。以支部书记为班长的党支部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能起作用的基层战斗堡垒。持续开展“在党员队伍中培养致富带头人,在致富带头人中培养党员,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村后备干部”的“三培养”工作,围绕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行“支部+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党支部引领助力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富在产业链条上。

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是产业振兴的有效载体。棚岗村集体经济经过不断地盘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了党支部创办合作社的产业振兴模式,原来村民个人单干的方式,由于缺技术、规模小,经营效益也不好。为摆脱这种现状,党支部流转村民土地的方式,让村民入股,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形成规范化生产和规模产业链。通过村民务工生产、按劳取酬、入股分红,增进了村民与村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同时,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作用,吸收周边农户到集体经济产业中就业,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是激发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内蕴底气。“脱贫致富莫等靠要,自强自立是正道。”这是扬在村民脸上的自信体现。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举措的有效带动下,经过一批又一批的镇村干部“扶贫先扶志”宣传和努力下,现在,村民从心底摒弃了“等靠要”思想,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在村里的产业发展中有自己的“角色”。有在村里的绿化道路项目中植树、清扫路面;有在村里的鸡场、桑蚕种植基地工作;有在村里的小米加工厂就业......村里的白天成了村民努力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主阵地。而农民最关心的农作物、土地耕种问题,由村集体统一流转整合,种上了桑树、连片水稻,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村产业发展更有效率的生产工作中,让农民就地变工人。同时,村集体通过按劳动力分级分红的模式,让村民多劳多得,充分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个个肩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干劲,推动村集体经济体系良性循环发展。

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