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23-03-29浏览:2778下载265次收藏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以争创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和平台,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晚熟柑桔基地20万亩、优质蚕桑基地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万亩。

一、坚持区域化布局,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发展

(一)围绕产业体系布局园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构建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晚熟柑桔、优质桑、优质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科学选择适宜我县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种,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原则,在全县23个乡镇中,18个乡镇发展晚熟柑桔产业、5个乡镇发展优质蚕桑产业,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二)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园区。坚持“前瞻性优、科学性强、覆盖面广”原则,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5)、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根据各乡镇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围绕“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建设目标,在适宜区域布局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创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

(三)集中资源要素打造园区。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连片推进、规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县建成千亩以上产业示范园区80余个,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夯实了产业基础。优先投放项目和资金,加大县本级财政投入和涉农项目整合力度,优先向现代农业园区投放,撬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保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抓好基础设施配套,优先规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标准化水平。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及规划建设区域完成主干道建设200公里、生产便道建设250公里,完成蓄水池配套1000口,生产基础设施实现全配套。

二、坚持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园区规范建设

(一)严格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制定适宜我县、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严把“地(土地)、苗(种苗)、栽(栽植)、管(管护)、投(投入品)”质量标准,提高基地建设质量,确保“建成一片、见效一片”。

(二)建立长效管护考核机制。采取每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强对园区内经营主体和产业基地的考核管理,考核结果直接与产业基地管护奖补资金挂钩,推动动园区经营主体严格执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

(三)强化园区建设科技支撑。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院校合作在蚕桑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专家大院、科研示范基地,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土专家”“田秀才”专家库,组建现代农业园区技术服务队伍,实地为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技术服务。出台奖励扶持政策,鼓励新型职业农民、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筹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坚持绿色循环高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广“猪+果”等循环发展模式,建设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实现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柑桔—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按照“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发展模式,以规模化晚熟柑桔基地为基础,引进新希望集团建设年出栏15万头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现粪污就地就近消纳;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利用废弃桑枝秸秆、蚕沙等,开发桑枝食用菌等附加产业,既实现了综合利用,又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效益。

三、坚持产业化经营,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做强农产品产地加工。注重“加工与产地、加工与园区”结合,推进产地初加工中心建设,努力延伸园区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产品商品化率,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依托龙头企业建成加工中心1个,年产优质干茧2000余吨、生丝800余吨、绸300万米,产值达到7亿元;晚熟柑桔产业园区投资6000万元,建设国有大型柑桔初加工冷链物流交易中心1个,引入社会、工商资本建设民营中小型初加工中心2个,目前,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已经启动建设。

(二)做优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出台品牌培育奖励扶持办法,引导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做优产品质量,截至目前全县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42个。用好农博会、cctv等宣传推介平台,持续强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统筹谋划市场营销,建好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三)做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建设理念,坚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在现代农业园区内推进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供给模式,开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亲子康养、农业科技推广、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实现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全县建成农旅融合现代农业园区2个,年游客接待量18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约4亿元。

四、坚持市场化运作,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带动

(一)坚持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引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市场销售经验丰富的龙头企业,在园区内建设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园区产业高标准、全产业链发展。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县域内省级龙头企业,建成标准化蚕桑示范基地62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蚕桑3300亩。

(二)培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职业农民培训,为园区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培育主体力量。在全省范围创新开设精品职业农民培训班,完成首期46名大雅柑精品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引导家庭农场根据产业特点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经营主体高标准推进产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探索“农户+园区”“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业主+基地”等联农带农模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机衔接。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产前产中技术服务、设施设备扶持等利益联结措施,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截至目前,全县省、市、县级7个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人参与产业发展,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五、坚持全要素保障,实现园区建设高效推进

(一)健全领导机构。按照“(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的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各项建设工作,由县委、县政府统筹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每个拟创建省级、或市或的级示范园区的现代农业园区设立工作专班,抽调骨干力量,负责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具体工作。在规模大、条件适宜的现代农业园区采取“园区管委会+国有公司”的方式,组建管理运营机构,有序推进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建立推进机制。定期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议,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实地查验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组建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工作督查组,定期开展专项督查,通报推进情况,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县对部门、乡镇年度考核内容,增加考核权重,倒逼责任主体抓实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

(三)落实要素保障。落实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园区土地流转交易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出台支持设施农业用地相关办法,对用地的范围和条件、规模和选址、备案程序、建设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及时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用地问题。出台产业发展考核奖励、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补助等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返乡人员投资现代农业,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出台金融保险、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破解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园区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近三年,县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撬动社会资本逾10亿元。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