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进事迹材料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我与花儿的故事 文/马晓春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虽然自己上不了台,唱不了花儿,但是赶会场访歌手,查资料写花儿,是我为之努力、孜孜不倦的爱好和追求。恰巧临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花儿》主编张晓东先生约稿,于是,抽时间整理我与花儿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小学初中的我,每年莲花山花儿会期间,总是与同学们结伴,或骑着自行车,或搭乘农用四轮车,从莲花山下的唐坊滩到王家沟门,再到紫松山,花儿会场移到哪里就跟着浪到哪里。看着男男女女手拿彩扇、打着花伞,马莲绳绳拦路对歌的情景;听着他们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花儿,我迷失在花儿的海洋里情不自拔。农忙时,跟着大人劳作,听着庄稼地里传出醉人的花儿声,不由得跟着哼唱。庙会山坡,看着男女扎堆对唱,凑到跟前聆听。觉得不过瘾,买盘花儿磁带装在录音机里,听着花儿做作业。后来,参军入伍、工作成家,渐渐淡忘了花儿。二十一世纪初期,从事文字工作的我,采写的新闻经常见诸于报端,创作的文学作品不时在县广播站播出,并在县文化馆主办的《莲花山》上刊登。《莲花山》刊登的《“死罪唱成活醉”的“唱把式”景满堂》《一代花魁“穷尕妹丁如兰》《莲花山花儿唱进中南海》等文章,使我被花儿魅力所吸引,被老一辈花儿艺术家传承花儿的精神所感动。雍诚、丁作枢等老一辈花儿研究者撰写的文章和唱词,使我百读不厌,受益匪浅。从此,我又彻底爱上了花儿。 资料是创作的要素,深挖是研究的根基。利用主编志书资料的机会,我一头扎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档案馆,查文史书籍、非遗资料、花儿书刊,废寝忘食,摘抄细研。经常到莲麓镇、景古镇访“串班长”“唱把式”,促膝长谈,挖掘精髓。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收集了10万多字的第一手资料,编纂成3万多字的莲花山花儿章和花儿人物,录入《康乐县志(1986——2005)》《康乐年鉴》,使莲花山花儿首次进入史书。同时,尝试创作莲花山花儿题材的各类文章。当首篇作品《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发表在《民族日报》后,又被媒体大量转载,我倍受鼓舞,信心更足。截至目前,我在《中国花儿》《甘肃经济日报》《民主协商报》《民族日报》、四川文化网、甘肃广电总台视听甘肃、中国甘肃在线等发表花儿文章1250余篇。《莲花山麓花儿红》《花儿为什么这么红》《莲花山“花儿”》《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
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进事迹材料
点击下载
上一篇:小区抗疫志愿者:最可爱的人下一篇:县文联2022年先进事迹材料
本文2022-11-26 16:03:12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43297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