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北省XX市生态渔业发展对策
○陈相 王铎 许晶
(黄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湖北黄石 435000)
近年来,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渔业发展空间大幅萎缩,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生态渔业在建设水域生态文明、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产业融合、促进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今后渔业发展的方向。
黄石市渔业水域总面积746086亩,包括池塘(精养鱼池和塘堰)、湖泊、水库3种类型,池塘230016亩,湖泊420142亩,水库95928亩。湖泊面积占渔业水域总面积的56.3%,是渔业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总数116个,其中3万亩以上的大型湖泊有大冶湖、网湖、保安湖3个,1500亩至3万亩的中型湖泊有磁湖、三山湖、海口湖、南坦湖、竹林塘、赛桥湖、太泊湖等40个,1500亩以下的小型湖泊有青山湖、青港湖、尹家湖等73个。按照《黄石市养殖水域滩涂规 划(2020 -2030年)》关于水产养殖“三区”的划定,除网湖、保安湖、猪婆湖等7个纳入禁养区管理的湖泊外,其他109个湖泊纳入限养区管理,要采取人放天养、增殖渔业等生态养殖模式,科学确定养殖品种和密度,严禁围栏围网网箱养殖、投肥(粪)养殖、珍珠养殖。
当前,黄石市渔业正处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过渡的转型期,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需要,组织化程度较低、设施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水产品加工能力薄弱等已成为阻碍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湖泊渔业转型升级方面,由于湖泊众多,不少湖泊养殖模式与生态渔业的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问题还未得到切实解决。今后一段时期,加快黄石市渔业转型发展,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充分发挥渔业对湖泊水体的生态修复功能,树立“以渔净水”观念,加强湖泊渔业资源保护,改善湖泊生态环境,防止湖泊养殖污染,通过实施科学的放养和捕捞管理措施,实现湖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水生生物资源与水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水生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水生态状况的标志。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必须保护水生生物栖息的水体、水域和滩涂等生态环境,必须保护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栖息洄游通道等生长繁育关键场所,完整地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包括采取各项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措施、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等。今后重点是要加强养殖行为监管,全面禁止大水面施肥养殖,严厉打击电、毒、炸等非法作业行为,严防过度利用造成水域环境的恶化。加快建设长江黄石段四大家鱼、保安湖鳜鱼以及朱婆湖花等一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积极组织网湖绢丝丽蚌、阳新牛湖春鱼、富河中游斑鳜及长江半壁山段四大家鱼等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与建设。
大力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行动,通过增殖渔业资源,补充湖泊中水生经济生物资源数量,恢复传统优质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通过放流滤食、草食、杂食的鱼类和虾蟹等,消化水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沼泽化等威胁。通过放流濒危物种,补偿湖泊水生生物种群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湖泊养殖要建立在科学的生态容量基础上,避免过度密集的养殖,应采用科学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水体营养物质,少投饵、少投药以减少水体有害物质残留,在大量吸纳转移水体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同时,减少对水体的负面影响。今后要重点实施磁湖、大冶湖、网湖、海口湖和朱婆湖灌江纳苗,实施长江、内河和1万亩以上湖泊春季禁渔(虾)和人工增殖放流,实施磁湖和大冶湖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和扩大土著经济鱼类种群,达到湖泊渔业资源养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
国内外的水治理实践已经证明,仅仅控制住污染源是不够的。只有大量积压在水体内的营养物得到相应的处理,降低水体中氮、磷等的实际负荷,才能建立水体的良性循环,最终使水环境得到长久治理。洁水渔业为生物治理提供了一条治污资源化的可行途径。银鱼为王英水库特有洁水鱼类,已形成优势种群,年捕捞产量500吨,是保障水域生态平衡、实现水库洁水渔业的“功臣”。今后应在调查分析水库外来营养盐、水文特征和水利调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银鱼、鲢鳙鱼等鱼类的移殖和放养方案,分步实施富水、蔡贤、小青山、罗北口、毛铺等水库的洁水鱼类移殖和增殖,引导和规范水库渔业行为,为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开辟新途径。
稻渔共作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再利用的过程,可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良好效果,既拓展了渔业的发展空间,又维护了粮食安全。稻田中套养的水生动物,对杂草、昆虫等摄食利用,减少害虫、杂草对水稻的危害,稻田少施或不施农药,有效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稻田中水生动物的活动能疏松土壤,促进土壤肥力的释放,同时其代谢产物作为有机肥被稻田土壤吸收,改善和修复了稻田土壤肥力的退化,降低因大量使用化肥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黄石市现有水田87.5万亩,适宜开展稻渔共作的低湖田、冷浸田近30万亩。今后重点是要做好稻渔共作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支持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养技术、信贷融资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为稻渔共作模式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浅析湖北省XX市生态渔业发展对策
本文2022-11-09 22:54:5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43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