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力的作法
一、现状
在外务工的16.6万农村富余劳力,常年务工的11.7万人,占农村劳力的34.4%。从务工人员结构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17~40岁之间,其中25岁以下的41.96%,25~40岁的42.76%。10.5%的具有职校学历,79%的是初、高中毕业生;从分布的区域看,本区安置27.78%,其中街镇就地转移22.03%。向区外省内输出44.25%,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市为主的周边城镇。向省外输出27.78%,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等地区。向境外输出也有突破,目前已有2例;从从事的行业看,主要从业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建材、工业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餐饮、商贸运输等,其中建筑建材业25.3%,工业机械业16.3%,食品餐饮业16.1%,纺织服装业14.2%,商贸运输业7.6%。
二、特点
动态分析##农村富余劳力转移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由低收型向高收型转变。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在免费食宿的条件下,区内月薪400元、市内月薪600元、市外月薪800元的岗位,外出劳工人员托人找,抢着干。如今,即便是在电视台发布用工信息,也很少有人问津。从劳力输出和统计部门了解到,去年,常年外出务工农民年人均纯收9089.73元,占此类农户户平总收入的64.87%,比3年前提高了1/3。据此测算,打工这个无资金投入、无环境污染的产业,为##年创收10多亿元,相当于2004年全区财政收入的2倍。打工增收,成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人多地少的先天不足,驱使劳务输出,打工经济的比较效益,吸引农民打工。资料显示,一年有半年以上在外务工的占70.5%,比5年前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三)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几年来,区委、区政府组织加大先培训、后输出,再培训、再输出力度,技能型劳务输出比例大幅提高,当年比历年提高了20%左右,去年比历年提高22.5%。据统计,5.6万建筑业农民工,常年务工约2.96万人,已经取得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的8390人,占28.3%。经调查,区技校1998年以来培训输出的6380人,已成为高级技师或技术能手的,就有1560人,占输出人数的24.5%。在他们看来,自觉钻专业,考职称,拿学历是“必修课”,主动争技术岗,干技术活,吃技术饭是新时尚。
(四)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精明、文明、开明的##“打工仔”、“打工妹”,用自己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努力实现由“蓝领”向“白领”过渡、由“士兵”向“将军”转变,涌现出一大批车间主任、项目经理、公司老总。据走访调查,目前在汉施工建筑企业,农民工出身的企业经理或项目经理占九成。9106名区技校毕业生中,已诞生了180位经理、老板。北京凯艺玩具公司从班组长,到车间主任,全部是##籍员工,其中19人入党,9人就地成家立业。昔日,孤身一人外出打工,如今携妻带子回家探亲,有的还开回了小车。
(五)由自发型向自觉型转变。《外来妹》时期,迫于生计,外出当“打工仔”、“打工妹”,打工者自卑的心里,时常流露难言的苦涩,谦称“在外讨饭”。近些年来,壮大的队伍、丰厚的收入、开阔的眼界,铸就了打工这个新
#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力的作法
本文2005-10-12 16:21:00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8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