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产”到“治理”:XX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存续力路径研究
胡书航
[摘 要]在“非遗”保护语境下,民间歌舞音乐舞台化的“非遗”展演成为其主要的存续方式,此路径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非遗”保护活动中参与主体单一、“非遗”舞台化实践中缺乏多元文化素材的叠合等,这使得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困境。以贵港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为个案,探讨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过程中,应注重多重主体之间的共谋与合作,注重多元文化素材的吸收与融入,而最优化的方法,是将“非遗”还归于民,将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纳入乡村治理,这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代的新任务。
[关键词]“非遗”保护;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乡村治理
流传在贵港市木格镇水泉村的龙凤麒麟舞,作为当地独特的民间歌舞音乐文化,每逢良辰佳节、人生仪礼,当地人都会相邀麒麟舞队前来娱乐庆贺、祈福纳吉。《贵县志·社会·节令》云:“初十日,女家必备米果花灯,点缀麒麟龙凤故事送至男家,谓之送灯,以兆弄璋之喜。”1元宵佳节前夕的“送灯”民俗以龙凤麒麟故事来庆贺弄璋之喜,是当地独特的民俗活动。所谓弄璋之喜,根据《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2,乃是喜添男丁,让他玩弄玉璋以尚其德的喜庆节日。龙凤麒麟舞以其浓郁的乡土韵味,扎根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之中。
龙凤麒麟舞2008年入选第二批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对其传承、展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龙凤麒麟舞的存续逐渐示弱,传承也面临窘境。由此笔者引发思考:民间歌舞音乐文化该如何存续?笔者在水泉村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每逢佳节,村里人都会在征得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自发组织龙凤麒麟舞文艺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从组织到演出,再到观赏的意义空间之构建,折射出了一种村民自发策划的运行机制,该民俗文化空间所承载的信仰体系、民俗活动、歌舞表演对维系乡情认同、促进区域民族和谐、协调大小传统、凝聚村落共同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贵港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的前世今生
《礼记·礼运》有关于“四灵”的记载:“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3贵港市龙凤麒麟舞,是以“四灵”中的龙、凤、麒麟吉祥物为舞具的民间歌舞音乐文化,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极富地域特色的表演程式与乡土意蕴,深受当地父老乡亲的钟爱。贵港市龙凤麒麟舞源于何时,现无从考证。《诗经·周南·麒之趾》:“麒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1《说文解字》:“麒也,仁兽也。”2“麟,大牝鹿也。”③可见,以麒麟为吉祥物的观念历史悠久,麒麟历来被人们推崇为仁爱、吉祥、欢腾的瑞兽。根据《贵港市志》記载,贵港市龙凤麒麟舞源于远古的百兽舞,是汉族舞蹈的一种。贵港市境内在明代正德年间已有麒麟舞,每逢民间重大节日,当地喜以麒麟为舞④。舞麒麟给乡亲们送去的祝福之意,受到人们的欢迎。根据当地艺人回忆,龙凤麒麟舞最初只有麒麟的独舞形式,演唱形式为单曲“麒麟调”(俗称“地坪歌”)的反复演唱。清代咸丰年间,麒麟舞艺人为增加麒麟舞的喜庆氛围,在艺人梁栋才的引领下,加入了“四灵”中的龙、凤,龙凤麒麟舞应运而生。
龙凤麒麟舞在诞生之初,是为木雕泥塑的菩萨而唱的赞歌,其曲调只有“地坪歌”,三只灵物随同一曲调起舞,表演内容也只有“走六国”⑤,后来,逐渐从敬奉神灵的礼赞变成祝福民众的歌舞,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同时,歌舞素材广泛吸收当地客家民间歌舞养分,为其存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表演形式上,艺人对其舞蹈、唱腔、歌词进行创新,唱词题材广泛,多为祝贺赞美之词,即兴性较强。在龙凤麒麟舞表演中,有麒麟的欢腾、蛟龙的刚健、凤凰的娇柔,一派祥和欢腾的景象,颇具乡土中华之神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港市的龙凤麒麟舞依旧活跃,并焕发着强劲的生命力,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从庆贺佳节与人生仪礼转向歌颂共产党、歌唱新社会等。龙凤麒麟舞在不同的时代焕发着不同的生机,得益于不断地吸收民间歌舞音乐文化,成为独特的地方民俗歌舞景观。
二、“非遗”语境下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的存续困境
2008年,贵港市龙凤麒麟舞入选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身份,成为兼具民间性与公共性的“非遗产品”。“非遗”化的龙凤麒麟舞不仅是村落间的民俗文化,更成为公共空间的大众文化,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活动空间不断扩大。边缘化的乡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之中,对其保护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从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来看,龙凤麒麟舞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参与主体单一:龙凤麒麟舞保护应注重多元主体之间的共谋
传统舞蹈龙凤麒麟舞自申遗成功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当地政府、科研学者、“非遗”传承人、社区群众对龙凤麒麟舞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参与主体的身份来看,政府工作人员在其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政府策划的“非遗”展演活动比重越来越大,而民间自发组织的相关活动则逐渐萎缩。正如水泉村龙凤麒麟舞第11代传承人梁仲彬所言:
目前,政府组织的文化展演活动较多,庙会、东家请的比以前少了很多。也正是这样,许多年轻点的艺人常年外出打工,年轻人也不愿意学。此外,以往龙凤麒麟舞的男性艺人比较多,男性艺人负责跳跳“龙”“麒麟”,女性只负责跳“凤”,现在除过年之外,男性艺人经常不够,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进来,并开始充当男性艺人角色。⑥3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文化企业、村民群众、传承人参与度较低。女性艺人的增多,是因为麒麟舞的演出空间在不断萎缩,男性艺人无法仅靠这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相反村里留守妇女较多,方便学艺与演出,也进一步反映了村民对其“膜拜”价值逐渐淡化,导致龙凤麒麟舞成为官方的“非遗”展品。
水泉村龙凤麒麟舞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是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其存续过程中,应该将多元主体纳入龙凤麒麟舞“非遗”式保护活动中。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所有参与者都应该被视为参与主体,都应该拥有各自的话语权,因为正是不同参与主体赋予“非遗”以多元价值表达,才使得“非遗”具有保护传承的意义。ec425519-08ba-4075-8538-77cac8d4019d
(二)歌舞素材缺乏多元整合:龙凤麒麟舞“舞台化”应注重文化素材的多样性
从木格镇水泉村龙凤麒麟舞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当地龙凤麒麟舞作为壮汉杂居区域的民间歌舞,在存续的过程中,广泛吸收当地文化素材,在吉祥物上,从“麒麟”到“龙”“凤”的加入,在歌舞素材上,吸收《采茶歌》《十二月红》《叹五更》《八仙》《步步娇》《仙姬送子》等,才能焕发如此强劲的活力。现阶段,随着龙凤麒麟舞舞台化演出的增多,纯粹的“原生态”已经是诗意的乌托邦,“非遗”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是一种“再语境”化的传统发明,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艺术一旦被舞台化或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脱离了原有的生态、语境而进入被生产、被构建的“陌生化”过程1。
龙凤麒麟舞舞台化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照搬,应吸收当代歌舞音乐中的审美元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是当下龙凤麒麟舞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举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化的成功实践,前者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后者如湖北长阳巴山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传统的壮族民歌置于全球化的审美视野之中,从舞台布景、服装道具、演唱风格等方面,整合了多元的音乐元素,让深山里的异域音调萦绕在现代的舞台之上,成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化的成功实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有学者认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机制,成功凸显民族艺术的现代美,通过民歌新唱等形式,激活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使得民歌呈现出现代美2。湖北长阳巴山舞在舞台化实践中,大胆引入革命舞蹈元素与现代元素,借助舞台化的演出,成功打造了地域文化品牌,将存在于山村的文化活动演变成全县普及的公共文化,并且推介出去,成為在全国定位自身的文化标志。
贵港市龙凤麒麟舞可以广泛吸收当代民间小调与歌舞素材,在“小传统”中融入“大传统”,借鉴当代歌舞的时尚元素,培养与鼓励优秀的民间艺人,将本真性演绎与创新性发展相整合,为龙凤麒麟舞舞台化融入多元的文化素材与表演形式。
三、从“遗产”到“治理”:龙凤麒麟舞“内生性”保护之构想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围绕新时代新任务,统筹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的关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任务,而文化治理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治理的可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乡村自治,可充分实现内生性资源的转化。将贵港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纳入乡村治理的体系之中,实现变“遗产”为“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不仅能解决其存续困境,也将为龙凤麒麟舞的当代存续提供可行的路径,此过程应从制度层面、参与主体层面、精神层面入手。
(一)制度层面:提高基层社区对龙凤麒麟舞演出活动的策划能力
木格镇水泉村龙凤麒麟舞的舞台化演出活动,多以贵港市政府策划为主,相应的基层社区只是由上而下式筹备演出的相关活动,基层社区关于龙凤麒麟舞的舞台化实践诉求无法整合进来,内生性的创造能力相对薄弱,进而导致龙凤麒麟舞舞台化实践缺乏多元文化素材之间的有机整合。
贵港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在历史变迁之中,能得以存续并焕发出蓬勃态势,是因为艺人、村民为了适应各种场合的表演,广泛吸收各种民间音乐素材,从以麒麟为主的独舞形式,发展为龙、凤、麒麟的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交替形式,还吸收了当地汉族客家民间音乐文化素材,实现龙凤麒麟舞创造性转化。现阶段,政府策划的“舞台化”演出,虽然是当代“非遗”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也应该从其历史发展脉络中,借鉴地方经验,在政策上充分鼓励群众艺人的创造能力,而不是以“搬上舞台”为最终目的。另外,当地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活动从组织到演出的相关过程,应当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成立相应的社区文化团体,负责龙凤麒麟舞的策划运作与表演活动,从而围绕龙凤麒麟舞的运作机制,提炼一套地方性的治理经验。
笔者根据访谈得知,自2017年以来,每年除夕之夜,水泉村村民都会在当地村委会的带领下,在龙凤麒麟舞的传承基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暨龙凤麒麟舞“非遗”文化晚会,期间也展演客家山歌、流行音乐与广场舞。村委会负责整个活动的筹办,并与乡贤协商资助问题,双方商谈好之后,乡贤会通知龙凤麒麟舞队的演出时间、演出内容。接下来,龙凤麒麟舞队将消息散播到相邻的村落,邀请乡亲们参与备办与观赏。这一系列的活动,围绕龙凤麒麟舞的运作过程,形成以“地方政府+乡贤+‘非遗传承人+村民群众”为主导的地方文化治理经验,以此来吸引群众加入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之中。
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地方政府+乡贤+‘非遗传承人+村民群众”的文化治理模式,在提高村民参与乡村公共决策积极性方面,具有积极的内生性的意义,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这一内生性机制的活动空间,协商好多元主体的意愿和诉求,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的同时,达到“以文化人”的乡村治理目标。
(二)参与主体层面:吸引多元主体进入龙凤麒麟舞的活动场域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生态文化村”建设,在整体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与活动空间,究其原因,正是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打破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传承人”的保护模式,将社区群众、乡绅、地方高校、文化企业吸引进来,打造了以文化生态区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模式。
贵港市龙凤麒麟舞在保护过程中,应该建立起以传承人为核心的社区活动组织,依托“‘非遗进校园”“‘非遗文化展演”“‘非遗扶贫”以及“‘非遗旅游”等措施,创新发展当地内生性文化资源的同时,使文化资源变为治理资源,在实现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文化公益性活动的开展,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能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治理的活动空间。而在该活动空间之中,政府可以嵌入式传播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达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社会文化治理功效。政府还可以围绕龙凤麒麟舞构建音乐文化的活动空间,以该活动空间为治理场域,积极将国家治理政策融合进来,将国家政策与地方治理经验有机结合。ec425519-08ba-4075-8538-77cac8d4019d
(三)精神层面:充分发挥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的信仰规约力
民间信仰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手段。而作为治理的途径与手段,发挥其信仰的规约力是最主要的内容。贵港市龙凤麒麟舞作为乡民对神兽龙、凤、麒麟等吉祥物的信仰,表征着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村民们围绕龙凤麒麟舞自发的组织行为,是一种乡村自治的行为过程。为此,以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活动为纽带,充分发挥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的信仰规约力,是当前龙凤麒麟舞融入乡村治理的价值所在。
一方面,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该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到龙凤麒麟舞的组织、表演、观赏的活動之中,鼓励建立相应的社区文艺小组,负责龙凤麒麟舞的策划与展演活动,在政策上扶持的同时,注重激发龙凤麒麟舞的内生性创造力。政府应该多负责宣传、拓宽其表演场域,对龙凤麒麟舞不断扩大的表演空间、不断融入的主体人员进行积极的引导,将这一意义空间运行中折射的规约力,融入国家多元治理的体系之中,为乡村治理增添内生性资源。
另一方面,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应该对传统的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进行多元的创造与吸收,在民俗舞台上尽量保护以往传统的演出风格,在现代舞台上,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表演方式,积极整合新的文化素材,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此外,传承过程应积极采纳各参与主体的意见与建议,为其舞台化提供多重的主体视域之融合,让各主体参与到治理决策中来。
结语
贵港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身份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对龙凤麒麟舞的存续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可以看出,在“非遗”保护运动中,参与主体身份单一、舞台化素材匮乏,是制约其存续力的主要问题。随着国家提倡乡村治理应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治理路径以来,民间歌舞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节日,成为规约的地域性表达。而充分利用民间歌舞音乐文化活动中所蕴含的社会规约力,在传播良好家风、弘扬乡风文明、彰显乡贤风尚的同时,在地方自治中,实现“乡德”培育与弘扬,使得文化遗产成为治理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时代意义。此外,民间歌舞音乐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与社区发展,让歌舞化的乡土生活融入民众的自觉之中,不仅维系了文化的乡愁,也实现了民间歌舞还归于民的时代诉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ec425519-08ba-4075-8538-77cac8d4019d
从“遗产”到“治理”:XX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存续力路径研究
本文2022-10-31 23:49:12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8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