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1中国神经科学领域撤稿期刊特征调查
摘要:了解中国神经科学领域撤稿期刊特征,利用“撤稿观察”网站撤稿查询服务,检索了2010年8月—2021年5月近11年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神经科学领域撤稿情况,并通过“科睿唯安”的“期刊引证报告—2019版”对撤稿期刊特征(期刊归属、期刊影响因子、出版刊期、出版语言,是否开放获取等)进行了查询。数据制图和分析分别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包进行。研究发现近11年,共检索到313条中国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撤稿记录;影响力较大的出版社旗下撤稿期刊也较多;撤稿主要集中在影响因子1?5之间的期刊中,其占撤稿总量的85.1%;撤稿期刊出版语言大都为英语;非开放获取期刊撤稿数量占比高于开放获取期刊;不管是期刊数量,还是撤稿数量,月刊都远远高于其他刊期类型的期刊。研究指出,中国学者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撤稿形势依旧严峻,需要中国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认真对待;同时,学术期刊编辑也应该在出版伦理方面把握好最后一关。
关键词:撤稿;神经科学;学术期刊
随着全球科技论文总数的逐年增长,撤稿论文的数量也居高不下[1],中国作为国际学术论文出版大国,在撤稿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19年的研究[2]表明:中国学者在2007年至2018年这11年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论文,其被撤稿总数、总撤稿率均都高于其他国家的学者,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国学者的撤稿问题尤为突出[3,4]。韩磊[4]的研究表明:和2010年至2014年相比,2015年至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论文的撤稿形势更加严峻,而且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出现“主流化”和常态化特征。
早期关于撤稿的研究,一般都是从撤稿文章的相关特征,如撤稿类型、撤稿数量、撤稿原因等方面分析某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撤稿状况及对策[5-10],缺乏对某一学科领域内某一专业领域撤稿期刊特征的具体分析。为此,本文针对生物医学领域神经科学专业的撤稿状况进行了研究,对撤稿期刊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对撤稿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 息。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利用“撤稿观察”网站撤稿查询服务,检索了2010年8月(“撤稿观察”所提供的最早数据)—2021年5月近11年中国(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科学家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撤稿情况。具体检索条件设置如下:国别或地区选择“china”或“china hongkong”或“china macau”或“china taiwan”;学科选择“bls(basic life sciences: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内的neuroscience(神经科学)”或“hsc(health sciences:健康科学)领域内的neurology(神经病学)”;论文撤稿日期检索起始时间为2010年8月1日,终止时间设为2021年5月21日。按此条件,共检索出313条撤稿记录,占该网站在检索期间内所有撤稿记录(29986条)的1.05%。
对检索出的313篇撤稿所在期刊的相关特征和其归属的出版社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期刊特征如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期刊發表语种、期刊的出版刊期以及期刊是否为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oa)等通过“科睿唯安”(clarivate)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2019版”进行逐条输入检索,获取期刊的以上特征。
1.2 数据分析
本文数据记录为平均数±标准差,利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和制图;利用spss 21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统计方法在结果中相关内容进行叙述。差异显著性水平a = 0.05。
2 结果和讨论
2.1 撤稿期刊归属情况
根据出版主体性质,313篇撤稿期刊归属基本分3种情况:出版集团或出版社;相关学科协会或学会;会议论文集。其中,259篇出版主体为出版集团或出版社,34篇出版主体为相关学科协会或学会;20篇撤稿文章来源于“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举办的系列会议的会议论文集中。
259篇撤稿所涉及的出版集团或出版社共有36家,平均每家出版集团或出版社撤稿7.2 ± 15.1篇,出版集团或出版社之间撤稿数量离散度比较大。其中,18家出版集团或出版社撤稿篇数为1篇,5家出版集团或出版社撤稿篇数为2篇,5家出版集团或出版社撤稿篇数为3篇,1家出版集团或出版社撤稿篇数为5篇,1家出版集团或出版社撤稿篇数为9篇,其余6家出版集团或出版社撤稿篇数都超过10篇。超过10篇撤稿数量的出版集团或出版社的具体排名见表1。
由表1可知,在神经科学领域,出版集团或出版社影响力越大,撤稿数量相对越多,这个特征和人文社科类国际学术撤稿特征类似,即优质出版社撤稿数量和比例较高[11],这可能和影响力较大的出版集团或出版社其旗下期刊数量也相对较多有一定关系,期刊数量越多,撤稿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另外也说明影响力较大的出版社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 强。
2.2 撤稿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撤稿数量
通过“科睿唯安”的“jcr—2019版”对本文涉及的313篇撤稿文章所在期刊逐一查询,结果表明:20篇撤稿文章所在的ieee举办的系列会议论文集没有被jcr收录,不存在影响因子。其余293篇撤稿文章归属于140本期刊,其中5本期刊没有被jcr收录,不存在影响因子,每本期刊撤稿1篇,共撤稿5篇;其余135本期刊最低影响因子为0.17,最高影响因子为36.13,平均影响因子为3.83±3.69。期刊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的具体分布如下:5本if<1,1≤24本if<2,2≤37本if<3,3≤28本if<4,4≤19本if<5,5≤7本if<6,6≤2本if<7,7≤4本if<8,8≤1本if<9,9≤4本if<10, 10≤其余4本if<37。
135本有影响因子的期刊共撤稿288篇稿件,平均每本期刊撤稿量约为2.13±2.45篇。其中,81本期刊撤稿数量为1篇,24本期刊撤稿数量为2篇,11本期刊撤稿数量为3篇,10本期刊撤稿数量为4篇,2本期刊撤稿数量为5篇,1本期刊撤稿数量为6篇,3本期刊数量为9篇,其余3本期刊撤稿数量分别为10篇、14篇和19篇。
从期刊因子和撤稿数量关系(图1)可以看出,撤稿主要集中在影响因子1?5之间的期刊中,其占撤稿总量的85.1%;影响因子低于1或高于5以上的期刊撤稿数量相对比较低。这可能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学者在发表论文时,会优先选择影响因子在1?5之间的期刊。和之前的研究提出的“撤稿较多的期刊其影响因子普遍较高”[12]的结论相比,本文研究结果不完全支持,这可能和数据来源以及学科选择有一定关 系。
此外,除却ieee举办的系列会议论文集,其余293篇撤稿文章所涉及的140本期刊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神经科学专业学术期刊和综合性或交叉性学术期刊。其中,神经科学类期刊为57本,综合类或交叉性学术期刊为83本,两者占比分别为41.1%和58.9%,统计学差异显著(χ2 =4.83, p<0.05);57本神经科学类期刊共撤稿131篇,占期刊撤稿总量的44.9%,83本综合类或交叉性学术期刊共撤稿162篇,占期刊撤稿总量的55.1%,两者统计学差异也显著(χ2 =3.28, p<0.05)(图2); 58本神经科学专业学术期刊总影响因子之和为212.65,平均影响因子为3.80±2.64:83本综合类或交叉性学术期刊总影响因子之和为304.91,平均影响因子为3.86±4.29;两者在平均影响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t = -0.097,p>0.05)。结合以上结果可说明,虽然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神经科学研究人员更多地把论文发表在综合类或交叉类学术期刊上,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目前在神经科学领域,交叉研究论文越来越多;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专业性越强的国际期刊,在上面发文章的难度也更高。
2.3 撤稿期刊刊期、发表语种和是否开放获取
对撤稿所涉及的140本期刊的查询表明:3本期刊的发表语言为多语种,其余137本期刊发表语种都为英语;29本期刊为oa期刊,占期刊总数的20.7%,其余111本期刊是非oa期刊,占期刊总数的79.3%,两者占比统计学差异显著(χ2 =48.0, p<0.05);此外,29本oa期刊共撤稿79篇,占撤稿总量的27.0%,其余111本非oa期刊共撤稿214篇,占撤稿总量的73.0%,两者占比差异显著(χ2 =62.2, p<0.05)。虽然oa期刊获取方便,极大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但其审稿问题引起了诸多争议,社会各界对oa期刊质量的隐忧一直存在[8]。本文结果也说明在神经科学领域,可能因为oa期刊数量还远少于非oa期刊数量,所以oa期刊撤稿量也显著少于非oa期刊撤稿量。
出版刊期方面,撤稿期刊涉及20类刊期(图3),除2本期刊为网络持续更新(continuously updated)無明确刊期外,其余138本期刊都有明确发表刊期。按照期刊数量,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月刊(12期/年)65本、双月刊(6期/年)17本、年刊(1期/年)12本、半月刊(24期/年)10本以及季刊(4期/年)9本,占期刊总量的80.7%;此外,从撤稿数量比较(图4),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65本月刊共撤稿150篇,12本年刊共撤稿29篇,17本双月刊共撤稿22篇,10本半月刊共撤稿22篇,5本周刊(52期/年)共撤稿19篇,这5类期刊共撤稿242篇,占期刊总撤稿量的82.6%;不管是期刊数量,还是撤稿数量,月刊在这两方面占比都高于其他类型期刊,说明月刊可能还是目前神经科学领域期刊的主要出版类型;特别指出的是,12本年刊(1期/年)都为oa刊。
3 结语
中国在最近几年,一直通过各种政策在不断提高本土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一方面积极支持学术期刊新刊尤其是英文期刊的创建,另一方面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政策和项目的持续扶持,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如《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等。随着学术期刊的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学术期刊,尤其是国际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应该对撤稿也要越来越重视,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撤稿规范和机制。本研究也表明:随着出版物数量的增长,撤稿篇数和撤稿率同样也在上升,所以中国在提高学术期刊数量的同时,也要从多层面监管科研论文的科研诚信问题,避免或减少因为科研诚信造成的撤稿现象,这对中国本土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学术期刊出版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环,在出版伦理的把关方面被社会各方寄予希望、委以重任,这是期刊编辑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13]。
参考文献
叶青.中国sci期刊撤稿声明调查及建议[j].编辑学报,2021,33(1):37-41.
王凤产.中国撤稿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1360-1365.
范姝婕,付晓霞.2008—2017年中国作者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收录论文撤稿情况分析及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1):51-55.
韩磊.2010—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论文的撤稿趋势及学术不端演变特征[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2):158-165.
韩艳青,靳炜,翁彦琴.撤销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新特征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1251-1258.
田瑞强,姚长青,潘云涛.被撤销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37-943.
付中靜.国际期刊撤销论文分布特征以及对我国期刊出版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9):975-980.
吴任力,邓支青,吴淑倩.多维视域下开放获取期刊撤稿原因分析:基于retraction watch data 数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346-355.
包靖玲,潘畅,魏佩芳,等.国际医学学术期刊撤稿原因的调查分析:以scopus数据库为例[j].编辑学报,2018,30(3):323-327.
易耀森.被撤销医学论文数据学术不端行为与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276-280.
蒋颖.科研诚信视角下的人文社科国际学术论文撤稿特征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6):63-70.
李向森,赵悦阳.国际学术期刊撤稿论文状况分析[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52(6):20-25.
张秀峰.从撤稿事件论学术期刊对出版伦理把关的责任[j].编辑学报,2017,29(6):517-519.
作者简介
张建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科技期刊。
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s with retraction 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1
zhang jianjun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abstract: to better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s with retraction 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 in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query service of “the retraction watch data ” to search the retraction situation 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 i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in recent 11 years from august 2010 to may 2021, an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s with retraction (such as journal ownership, journal impact factor, publication period, publication language and whether it is open access, etc.) through th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 2019 edition” which provided by “clarivate analytics”. excel and spss software packages carry out data mapping and analysis respectively. research finds that in recent 11 years, 313 retraction records 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 in china were retrieved; the more influential of the publishing houses, the more journals with retraction; retraction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ournals with impact factors between 1 and 5, accounting for 85.1% of the total retractions; most of the journals with retraction are published in english; the proportion of retraction of non-open access journal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no matter the quantity of journals with retraction or the quantity of retraction, the monthly journal is much higher than other periodical types. in conclusion, the retraction situation 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 in china is still severe, which needs to be taken seriously by chines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should grasp the last hurdle in publishing ethics.
keywords: retraction; neuro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2010—2021中国神经科学领域撤稿期刊特征调查
本文2022-10-30 04:31:5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5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