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人性的光辉
相传晚清时期,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由于缺乏朝廷的全力支持,加上地方督抚不愿配合,结果屡吃败仗,几次投水自尽,皆被部下就起。于是曾国藩决定上书朝廷,请求处分。奏折中有言:“臣屡战屡败,损兵折将,颇负圣恩,请求处置。然长毛一时势大,请求避其锋芒,择机再战。”其幕僚李元度看后,认为奏折未能准确反映作战情况,湘军虽多次战败,然并未产生丝毫气馁情绪,毅然之气昂扬。应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才能客观反映我湘军奋勇无畏的作战精神。结果皇上读完奏折甚为欣慰,传令全力支持湘军作战。
“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仅仅是顺序的改变,所反映出的精神面貌顿却迥然不同。许多人认为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曾国藩高超的权谋智术。其实不然,从曾国藩后来的表现来看,他的的确确是在屡败屡战,并彻底剿灭了太平天国。
许多人都知道曾国藩和小偷的故事,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人,他的记忆力还比不上一个小偷,然而却成了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靠的是什么,就是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精神。
其实,世界上比曾国藩聪明的人有很多很多,然而能做到像曾氏这么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缺乏他那种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狠劲儿。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白鼠放到一个有门的笼子里,笼子的底是金属的,然后,给笼子底通电,使小白鼠受到相当痛楚的电击却不致命。如果将笼门打开,小白鼠会立刻跑出笼子以逃避电击。但如果用一块玻璃板将笼门堵住,那么小白鼠在遇到电击外逃时就会撞在玻璃板上被挡回来,继续接受电击。不断重复给笼子底通电,小白鼠就会一次一次地在企图逃跑时被玻璃板挡回来。最终小白鼠放弃逃跑,匐在笼子里,被动地忍受着电击的折磨。这时,将笼子门上的玻璃板移走,小白鼠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小白鼠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描述的是动物(包括人在内)在愿望多次受挫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
有人可能认为,人毕竟是人,不可能像小白鼠那样连试都不试就放弃求生的希望。事实上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日本兵进村,全村几百人全部逃命,无一人敢站出来与之搏斗。其实有三个人就可以将这个日本兵制伏,无论他是不是荷枪实弹,但非常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国百姓全都处在一种“习得性无助”状态,完全没有抗争的勇气,更不用说屡战屡败、越挫越勇了。
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就像那只小白鼠——玻璃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门口,而是挡在它的心里。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符合“习得性无助”,在我们的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决不轻言放弃,决不会被挫折击倒,失败对他们而言,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阶。这样的人无论遭受多大的失败,都能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障碍,从而具备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他们不是“屡战屡败”的懦夫,而是“屡败屡战”的斗士。
1832年,林肯失业了,但他决心去当政治家,参加州议员的竞选,结果他竞选失败了。接着,他着手创办自己的企业,可一年不到,企业就倒闭了,从此不得不在以后的17年间为偿还所欠债务而到处奔波。1835年,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准备结婚,结果未婚妻不幸去世,这一打击使患了精神衰弱症。1838年,林肯恢复健康,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结果失败。1843年,他又参加美国国会议员竞选,结果还是失败。但林肯没有放弃,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这次成功了。但两年任期很快结束,他决定争取连任,结果又失败了。他开始申请本州的土地官员,仍以失败告终。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结果又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失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结果还是失败。如此多的失败并没有将林肯击垮,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奋斗。直到1860年,他成功当选为美国的总统。
不屈服于失败,越挫越勇的人,就是能跳出“习得性无助”怪圈的强人、伟人,林肯是这样的人,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近现代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袁隆平等,也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百次的失败,就有一百零一次的奋起。
不屈服于挫折,不放弃奋斗,这是人性的光辉,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正是有这样的价值取向,“屡败屡战”才成了强人的座右铭。
屡败屡战,人性的光辉
本文2022-10-29 01:24:42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3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