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研究概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范围内2015年统计慢性hbv感染人数达2.57亿人,每年死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数达88.7万
。我国是世界上hbv感染率最高的国家,感染hbv人口基数大,据统计,我国现有7 000万人处于hbsag携带状态(患病率5%~6%)
。因此,慢性hbv感染仍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医疗问题。慢性hbv感染进展有一个过程,发病初期一般为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状态),后再过度到免疫清除期,再者为免疫控制期,最后是再活动期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主要表现是hbsag阳性合并血清定量大于1×10
iu/ml、hbeag阳性、hbv dna>2×10
iu/ml,并且血清 alt和ast持续正常,肝组织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坏死
。免疫耐受期的特征是hbv主动复制,hbv dna载量较高,代表了hbv病毒在宿主机体内活动复制活跃状态,亦致肝组织细胞出现炎症因子。而长期肝功能损伤易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出现黄疸、腹水、肝衰竭、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危重并发症
,hb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死因为我国病死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对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应答差,而推荐使用的核苷(酸)类似药物(nas)及干扰素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长期使用易出现耐药情况。因此,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抑制病毒的复制,降低hbv dna载量的作用。
1 中西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认识1.1 西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发病机制的认识 hbv dna是病毒复制的指标,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决定hbv感染者的传染性高低,且数值越大病毒复制越严重,感染性越强
。因此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期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hbv是一种包膜病毒,其基因组被传递到细胞核中,形成环状dna作为模板指导病毒rna转录复制,而这种封闭的环状dna存在于被感染细胞核中极其稳定,不易被破坏
。这是人体内hbv病毒不易被清除,且停药后病毒在此出现复制活跃的主要原因。病毒dna聚合酶,具有病毒基因的表达和复制的作用,形成病毒的核心颗粒
。之后hbv rna被病毒dna聚合酶逆转录。核心颗粒随后与细胞内膜中的hbsag相互作用,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然后从感染的肝细胞中释放出来。hbsag也可以亚病毒颗粒的形式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常以过量的病毒体形式出现
。hbv不是细胞溶解性病毒,这是许多无症状hbv携带者尽管病毒载量高但肝损伤很小的原因
。并且据研究发现hbv感染所致的肝损伤主要与病毒活跃复制所致免疫应答相关
,而不是直接的病毒细胞病变作用,所以尽管免疫耐受期进行了有效的病毒复制,但是免疫耐受期的患者较少出现肝损害。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ctl)能够清除感染病毒且坏死的肝组织细胞,但是ctl不能完全清除hbv病毒,并且依靠hbv-非特异性炎症细胞,包括旁观者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对hbv做出快速应激,而持续性hbv复制易使患者的nk等细胞活性受损,长久引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免疫病理学变化
。宿主免疫应答受损或无效,导致不受控制的hbv复制和cccdna形成,是慢性感染的特征
。宿主对hbv的过度免疫反应不仅在消灭病毒方面无效,而且会引发肝炎
。
1.2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定义、病机 古代医籍中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病名未记载。中医一般将其归属为“肝着”“胁痛”等病。《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胁痛评治》篇记载:“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hbv属于疫毒
,长期作用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机体内。源于中医“肝肾同源”的理论。古文记载曰“肾水为命门之气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肝肾生理关系密切。《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肾生骨髓,髓生肝”。先天元气藏于肾脏,正气奋起抵御毒邪,邪正交争,疫毒缠绵,邪之所及,正不胜邪,损伤元气,精血气津液失调,肾为先天元气之本,最终以损伤肾元气为主,疫毒久滞,生虚邪留。所以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关键病机为肾虚伏邪
。五行中,肝为木,肾为水,水生木,肾为肝之母,母病及子,子久病亦易及母病,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精血相互生化。疫毒直接作用于肝脏易致肝脏损伤,肾脏奋起与疫毒交争损伤肾气,肝肾亏虚。基于“知肝传脾”中医基础,疫毒长期作用于肝脏,肝阴亏虚,阻滞中焦,涉及脾脏,脾胃虚弱。对于肝脏失调患者应该早期调理脾胃
。疫毒之邪多为湿热性质,侵犯人体多表现为胁肋胀痛、舌苔黄腻、纳呆呕恶,厌油腻、尿黄等湿热症状,久病后损伤肝肾脾
。慢性hbv感染患者病位涉及肝脾肾,以久病肾虚为根本基础。
2 中西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认识2.1 西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及抗病毒药物认识 乙肝病毒与肝组织细胞相互作用机制表明,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是以消除或灭活肝内cccdna而破坏病毒-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hbv复制中间体作为游离的微小染色体存在于被感染的肝细胞核中,抑制其复制对于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功能性治愈至关重要
,但是药物尚在开发中。治疗慢性hbv感染的方法主要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并降低病毒载量,达到改善临床结局的目的,延缓甚至阻止慢性肝病的进一步恶化,可明显降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但是其不能彻底消除体内的病毒,因此性hbv感染的患者不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目前抗病毒治疗主要有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主要为恩替卡韦(etv)、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核苷酸类似物有阿德福韦酯(ad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etv是一种新的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hbv dna聚合酶具有特异活性,通过抑制hbv聚合酶,与dgtp竞争,被广泛用于hbv临床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疾病进展风险,目前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核抗病毒药物之一
。lam是第一代核苷类似物,为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常用药,其耐药性差,在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1年后病情加重率为23%,5年后高达65%,不宜作为长期抗病毒药物推荐
。但其对肾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ldt是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缺乏线粒体毒性并且没有剂量限制的副作用,可以作用于孕妇,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adv作为第二代核苷酸类似物,具有调节免功能作用,其通过激活细胞和体液免疫以及抑制负调节剂来调节病毒复制,但其具有潜在肾毒性,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清楚
。肾损害患者应当谨慎选择使用。tdf是一种强效且具有高耐药屏障的hbv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性能好,用于孕妇安全指数高,妊娠28周阻断母婴传播,但其具有明显的肾损害及骨损害副作用
。taf是最新的核苷酸类似物药物,表现出线性和剂量依赖性的药代动力学,其特征在于有效吸收(t1/2
中西医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研究概况*
本文2022-10-27 17:32:25发表“医学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3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