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障碍营养治疗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临床医学以及营养学界一直在探索研究重症患者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这个方向。胃肠功能不仅事关患者健康恢复,也会影响人体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有关研究指出,危重患者中1/2及以上发现有急性胃黏膜损伤,60%以上患者伴随有胃肠道症状,有近20%患者转变成急性胃肠功能衰竭
。胃肠功能障碍不仅在危重患者中常见,也是许多疾病恢复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及治疗的各项研究,方有助于营养师解决临床营养支持中胃肠功能障碍引发的各类问题。
1 胃肠功能障碍分类及作用机制1.1 胃肠功能障碍定义 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缺乏共识,可以从以下营养学专家提出的观点帮助理解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黎介寿教授
提出胃肠功能障碍表现为“肠实质或功能损害,导致消化、吸收营养与(或)黏膜屏障功能产生障碍”。韩红等
指出一旦黏膜完整性和屏障保护功能破坏,肠道内细菌或内毒素向肠外组织移位可引起肠道局部或全身不可控制的炎症反应或促炎介质过度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还可导致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2 胃肠功能障碍分类 胃肠功能障碍分成4个等级,该等级分类由欧洲重症医学协会腹部疾病工作组于2012年在《急性胃肠损伤的定义与分级诊疗建议》中提出
,胃肠功能障碍分级(agi)具体为:1级有可能进展为胃肠功能障碍和(或者)衰竭的风险,有一过性的胃肠症状;2级为存在胃肠功能障碍,消化道不能完成消化、吸收满足机体需求;3级是胃肠衰竭,胃肠功能丧失,临床干预后无法恢复;4级是肠衰竭并严重影响其他脏器功能。根据李华、申亚晖
对agi分级应用的研究,表明agi分级在胃肠道功能患者中的应用是可行的,能反应营养支持的效果。
1.3 胃肠功能障碍作用机制 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包括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及胃肠激素分泌紊乱。①肠道屏障由机械屏障(黏膜上皮细胞以及黏液)、化学屏障(杀菌物质)、免疫屏障(分泌型iga)和生物屏障(生理性菌群)4个部分组成,营养素在肠道被吸收时,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留存于肠道内,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后,引起细菌、内毒素易位,从而造成肠功能障碍。②胃肠激素是调整胃肠运动的重要物质,危重症患者分泌的胃肠激素紊乱,使胃肠蠕动减缓,肠道内微生物过度繁殖和移位,分泌于肠道中的毒素过多,机体吸收毒素会增加,引发肠功能障碍
。
2 胃肠功能障碍引起营养不良原因分析2.1 摄入不足 摄入不足包括以下患者类型:第一类重症患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喂养期间经常发生不耐受的状况,腹胀、腹痛、腹泻、呕吐、胃潴留等较常出现
,限制能量摄入;第二类肠外瘘、重症胰腺炎等患者疾病发生发展中,患者在治疗时有可能需要完全禁食;第三类患者还会发生厌食以及对食物产生恐惧,主观减少进食。以上三类患者均可因能量摄入不足从而诱发营养不良。
3.1.3 营养制剂选择 应根据胃肠功能状况合理选择肠内营养制剂。田俊梅等
的研究中发现适宜的肠内制剂能够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营养状态,其中短肽型和整蛋白型比较中,前者效果更好,而且短肽型还可大幅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整蛋白型相比于短肽型或纯氨基酸配方对肠黏膜的更新和修复作用更强,但是要求肠道具备较正常的消化吸收能力。张炜阳等
研发一种短肽全营养组合制剂可作为唯一能量来源进行营养支持,其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酰胺可以帮助恢复肠道功能,可按照agi分级进行营养制剂选择,1级可使用整蛋白制剂,2~3级可使用短肽类制剂,4级可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若患者在营养支持实施期间发生变化可调整制剂选择,脂肪类的可以选择中链脂肪酸进行补充。此外侯宪海等
研究表明长链脂肪乳能够有效促进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改善其机体营养吸收,减轻炎症症状,值得应用于实践指导。
后来,新的一代成了全镇的骨干和精神,学画的学生们也长大成人,渐次离开了,她们没有让她们自己的女孩子带着颜色盒、令人生厌的画笔和从妇女杂志上剪下来的画片到爱米丽小姐那里去学画。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后,前门关上了,而且永远关上了。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之后,只有爱米丽小姐一个人拒绝在她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件箱。她怎样也不理睬他们。
综上所述,南通范氏家族的家风在宏观方面体现出“万家忧乐尽关心”的民胞物与之情,在微观方面的表现也涵盖了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等各个方面。这些南通范氏家族世代传承的美好品德,也是维护范氏家族声誉不坠的行为准则,更是范氏家族延续四百五十年之久的传家之宝。南通范氏并非簪缨望族,但由于对文正家风的恪守,对诗礼书香传家的践行,使范氏家族成为南通乃至江苏的文化世家,其鲁殿灵光的“家风”与“家学”对今天的教育体制具有诸多启示意义,对南通范氏“家风”的梳理与解读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为树立优良家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模板。
2.3 丢失增加 肠黏膜炎症、溃疡、出血、渗出等均会造成营养素从肠道损失,胃肠道发生外瘘时大部分营养素和消化液从造瘘口流出,造成营养素流失增加,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3.1 营养支持 胃肠功能障碍的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身体营养状况恢复以及疾病转归,营养支持原则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能量供给推荐、营养支持途径、营养制剂选择以及补充特殊营养物质。
2.4 消耗增加 在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体内,因创伤、手术、感染等出现的应激反应会使机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使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增加,因此常出现负氮平衡,导致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差别明显。在制定计划、自我评估、自我检查和选择性分配注意力方面,好学生都比差学生强。这说明了好学生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词汇学习,并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我评估、自我检查和选择性分配注意力来有效地学习。
3.1.2 营养支持途径 营养支持治疗途径可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agi 1~3级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en),agi 4级,暂不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为尽早启用肠内营养治疗,当胃肠功能可以部分正常使用或恢复初期,逐渐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在供给速度、供给浓度和供给量三方面由低到高。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消除血清内毒素,还能改善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能更好地促进血清内毒素的清除,降低肠道通透性
。有研究表明肠内营养能量早期低剂量供给对胃肠功能障碍改善有积极的效果,早期低剂量可为患者目标量的60%~70%
。患者住院一周左右需达到目标量70%~100%,若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未达到目标量的部分由肠外营养途径补足,由肠内营养支持转为肠外肠内联合治疗。采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优化能量供应减少重症成年人的医院感染
。有研究表明4 d可以增加肠外营养,可以避免过度喂养
。在赵建勇等
研究表明肠外营养增加谷氨酰胺有助于患者成功实施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营养、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谷氨酰胺一般推荐按照0.57 g/(kg·d)进行补充
。
控制电机使转盘以非常慢的速度旋转,验证只有当天线与lc谐振器处于正对位置时,读取天线端电压信号幅值达到最低值。系统中采用的开发板的晶振为50 mhz,当200 hz脉冲激励驱动电机即电机转速为1 r/s,示波器与仿真读取天线端电压幅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当电压幅值达到最低值时,lc谐振器与天线处于正对位置,因此理论与实际相吻合。逐步改变电机旋转速度,对lc谐振器与天线进行耦合测试,验证该测量方法的可靠性。
3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营养支持及临床治疗所谓协调就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以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市场营销学中,协调营销就是通过优化内外环境,配置适当的产销平衡,以实现经济体平稳可持续发展。
3.1.1 能量供给推荐 2016年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协会建议重症患者能量目标量为25~30 kcal/(kg·d),蛋白需要量为1.2~2 g/(kg·d)
。
2.5 免疫功能下降 若肠屏障功能受损,细菌病毒易位后,免疫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相互激化,导致自身免疫状态失调,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器官功能受损更严重
,营养素消化吸收利用能力均下降,加重营养不良的程度。
2.2 吸收不良 是子豪等
分析了74例炎症性肠炎患者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48.65%,营养风险比较高,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crohn)病,肠黏膜炎症和腹泻会减少营养物质在肠道内停留及消化吸收的时间,没有被有效吸收进而增加营养吸收不良的风险。当克罗恩患者小肠广泛发生病变后,或因肠外瘘、肠内瘘及外科手术切除后引起短肠综合征,减小肠道吸收营养物质面积
,不利于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2.6 其他因素 在多药耐药菌阳性感染与液体负平衡的患者中,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63%,此外sofa评分、低蛋白血症以及儿茶酚胺的使用延长
也可引发胃肠功能障碍,从而使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
政府在该项项目建设中主要负责协调运作:1)政府通过给宅基地、房屋确权发证,保证村民利益;2)指导组织成立以村委会为主体的农宅旅游合作社;3)提供运作政策资金,如提供项目支持,改善水、电、路、排污、路亮化、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电力、网络信号等项目建设。
3.1.4 特殊营养物质 特殊营养物质分为特定营养底物和微生态制剂两类来进行研究分析。第一类是特定的营养底物,陈国庆等
分析指出,在常规使用的营养制剂中增加特定的营养底物,如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精氨酸、纤维素等,在调整控制机体的炎性反应、促进引发机体适度的免疫应答、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完整性和降低细菌易位发生等方面有积极效果。第二类是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可降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致病性肠道细菌、改善上皮和黏膜屏障功能或改变免疫调节来预防炎症
。微生态制剂中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含有3种益生菌分别为粪链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经鼻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后其肠道菌群得到有效调整与平衡,抑制有害细菌、病原菌生长,使肠源性毒素减少,而且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还可辅助加强胃肠道对营养素的分解与吸收,促进维生素合成
。此外对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使用早期肠内营养结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能有效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改善胃肠功能状态,降低不良反应
。
3.2 临床治疗方法
3.2.1 中医疗法 中医汤剂对调整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效果
。大黄可显著改善危重患者的喂养耐受性,缓解胃肠功能障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李情琴
的研究中发现补中益气丸补气健脾,补中益气丸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有积极改善作用,可加以实践应用。艾灸
通过温热推动血液运行,阳气散布全身,温补脏腑,增强免疫能力。也可运用中医疗法如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等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针刺穴位以“胃病方”和“肠病方”为主,辨证结合,脾胃调和,缓解并发症,改善疾病早期胃肠功能障碍的状态
。
3.2.2 药物疗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经常发生不耐受,与营养不良的临床结局相关。由于胃肠道原因(大胃残留、腹胀、呕吐,或者主观不适),造成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胃排空延迟,药物可增强危重患者的胃排空和提高耐受性
。当患者呕吐或胃潴留量等耐受不良状况增多时推荐使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能够协调和增强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莫沙比利可通过激活5- 羟色胺(5-ht4)受体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增进肠神经系统中5-ht4和乙酰胆碱的释放,促进胃排空,并降低危重患者en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
3.2.3 相关的护理措施 在危重症病人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腹胀、反流和误吸、腹泻、胃潴留等相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分析研究得出以下护理措施。①腹胀:合理胃肠减压可以减轻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胃肠动力,减轻腹胀的状况
。②反流和误吸:肠内营养前检查胃管,保证胃管在胃中;鼻饲前帮助患者翻身并拍背,将呼吸道中痰液吸净,将床头抬高30°~45°,让患者取半卧位,防止食物反流和误吸
。③腹泻:护理中需保证营养液的滴速,可采取输液泵控制,以匀速输入,使营养液缓慢匀速地进入消化道,使各种营养成分充分在胃肠内被吸收
。营养液的温度在38~40 ℃,温度接近体温不易引起腹泻的发生。④胃潴留:选择鼻- 空肠管置管,护理中每4~6 h抽取胃部残余量,对于胃潴留量大于250 ml的患者,将输注速度降低
。
4 研究展望通过对现阶段胃肠功能障碍营养治疗及临床治疗各类文献期刊的研究进展分析,为未来研究进展提出建议和方向,以给予临床营养治疗更多实践应用指引。①在营养支持途径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研究占比较多,低剂量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减少胃肠不耐受状况,达到营养目标需要量。但给予低剂量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与标准剂量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方面并无差别,预后效果需进一步研究。下一步可增加样本量,运用agi分级将胃肠功能患者分成4个等级,进行低剂量早期肠内营养对于不同等级患者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统计学研究。②在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中,关于益生菌对胃肠功能障碍的支持效果的分析研究较多,对于存在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疾病类型覆盖广泛,表明益生菌在此类患者的临床营养支持的实施应用效果明显,对临床应用给出强有力指导证据。但目前研究存在样本量小,以及使用益生菌产品种类少,使用时间不足的问题。建议在未来开展的研究中,可以扩展样本数量,可将人群年龄分层研究,增加益生菌产品种类,延长益生菌使用时间,对比益生菌多种产品中优缺点以指导应用。③现有研究分析中发现较少有文献涉及矿物质以及维生素在胃肠功能障碍的营养治疗中的推荐量以及使用效果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营养师对于维生素以及矿物质使用还需靠自身的经验来进行调整,缺乏科学依据而不能达到理想的支持效果。营养师需要学习更多关于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推荐使用量的理论知识。下一步建议进行一些关于矿物质以及维生素使用的研究,观察在安全范围内给予不同剂量的矿物质以及维生素对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找到最适合的规范性剂量指导应用。④关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疗法和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已较为完善,但各类疗法中仍有拓展种类的空间,建议在中医疗法中尝试探索更多种类的中药以及技法,观察其改善胃肠功能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胃肠功能障碍的营养治疗效能。
本文通过了解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机制,找到胃肠功能障碍的营养治疗方法、临床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联合应用解决胃肠功能障碍引发的各类问题,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住院时间,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在研究分析相关文献同时,结合临床应用,提出未来进一步需要探索的研究展望。
[1] 李洪祥,王育珊.重症患者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9,25(24):1-5.
[2] 黎介寿.肠衰竭:概念、营养支持与肠黏膜屏障维护[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2):65-67.
[3] 韩红,王厚力,于学忠,等.胃肠功能障碍/衰竭与危重病[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2):224-227.
[4] blaser a r,malbrain ml,starkopf j,et al.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terminology,definitions and management.recommendations of the esicm working group on abdominal problems [j].intensive care med,2012,38(3):384-294.
[5] 李华,申亚晖.agi 分级标准对胃肠功能障碍评估价值及其在早期en 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0):4668-4673.
[6] 杨逸潇,张炜,戚思华.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15):3076-3080.
[7] 张国虹,冯晓芳,吴志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及护理[j].全科护理,2020,18(35):4898-4900.
[8] 是子豪,赖苏奇,乔旦,等.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和营养治疗方案选择的回顾性研究[j].医学信息,2021,34(24):90-92.
[9] 赵建勇,宋翠.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33(8):140-141.
[10] 王印华,王宝华,唐明贵,等.创伤后肠屏障功能障碍与免疫失调的相关性研究[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3):129-131.
[11] ayse g a,perihan e o,kamber k,et al . the frequency,risk factors,and complications of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during 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2018,14 (2):385-391.
[12] taylor b e,mcclave s a,martindale r g,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ov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 patient: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 [j].crit care med,2016,44(2):390-438.
[13] 孔岩溪.不同剂量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d].南京:南京大学,2015.
[14] q-x shen,g-x xu,m-h shen.effe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n)on endotoxin in serum an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7,21(11):2764-2768.
[15] lorenzo p,severine g,claude p,et al.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cost saving strategy[j].clinical nutrition,2018,37(2):573-579.
[16] claudia p h,mette m b,severine g,et al.optimisation of energy provision with 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lancet,2013,381(9864):385-593.
[17] 岳茂兴.腹部外科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代谢特点及分阶段营养支持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29-31.
[18] 田俊梅,赵永飞,郅文娟.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营养状态的改善作用研究[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0,17(10):35-38.
[19] 张炜阳,年睿,贾儒.一种短肽全营养素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111772177[p].2020-10-16.
[20] 侯宪海,牛艳萍.中长链脂肪乳对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营养水平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1):4-6.
[21] 陈国庆,杨桦.免疫营养素临床应用的现状与争议[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20,14(4):241-244.
[22] wan g,wang l,zhang g,et al.effects of probiotics combined with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on endothelin-1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9,48(3):1-9.
[23] 孟丽君,张京辉.早期肠内营养结合微生态制剂对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6):35-37.
[24] 汤雨莲,张谦.中医治疗不同证型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5):82-83.
[25] xian z h,lyu w,de c h.effect of rhubarb on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in critically iii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study d on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8,131(10):1142-1150.
[26] 李情琴.补中益气丸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危重症患者胃肠 功 能 障 碍 临 床 观 察[j]. 光 明 中 医,2020,35 (6):902-904.
[27] 王路娥,丁开方,杨东星,等.艾灸治疗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8):73-74.
[28] 药智婷,李圣云,杨发明,等.针刺穴位配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脑科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5):426-428.
[29] 张继承,李训良,姚秋慧,等.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评估及其药物治疗[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20,27 (3):129-132,135.
[30] gungabissoon u,hacquoil k,bains c,et al.prevalence,risk factors,clinical consequences,and treatment of enteral feed intolerance during critical illness.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5,39(4):441-448.
[31] chen d,ming c h,ying y,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feeding intoleranc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during enteral nutr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2019,12(7):7999-8003.
[32] 李玉贞.胃癌化疗并发肠梗阻留置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5):118-120.
[33] 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2021 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1,20(11):1123-1136.
[34] 茅敏敏,丁菊红,杜凤燕.icu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4):103.
[35] 周彩红,孙玺荣,林霞娟.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5):5-7.
胃肠功能障碍营养治疗研究进展
本文2022-10-27 17:05:56发表“医学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3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