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Park法重睑成形术治疗内眦赘皮疗效分析

栏目:医学论文发布:2022-10-27浏览:2879下载205次收藏

内眦赘皮是指眼内眦角垂直向分布的半月型皮肤褶皱,可部分或完全遮挡泪阜使睑裂变短及睑间距加宽,影响眼部美观,甚至导致假性斜视

。内眦赘皮在东方人尤其是蒙古族人群中极为常见,故又称“蒙古褶”“蒙古皱襞”,除此之外,在单睑群体中内眦赘皮的发生率高达70%左右

。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美学追求,要求改善单睑伴内眦赘皮的就医者也逐渐增加。当前临床矫治内眦赘皮的方式大多为内眦赘皮矫正伴切开重睑术,单一矫正内眦赘皮虽能起到改善效果,但术后易出现重睑形态不流畅以及赘皮复发等情况

。park法重睑成形术作为当前运用较广的一种矫治方式对于改善就医者睑裂短等症状具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术后内眦部瘢痕明显或重睑形态欠佳等问题

,导致矫正和美学效果存在局限。“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松解了内眦赘皮的垂直向张力,清除了增厚的纤维组织以解除其对部分皮肤产生的牵拉张力,能有效避免术后瘢痕的形成,提升美学效果

,弥补park法重睑成形术的缺陷。基于此,本研究将使用“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park法重睑成形术对内眦赘皮就医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笔者医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行“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park法重睑成形术治疗的137例就医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25例,男性12例;年龄20~36岁,平均(28.71±4.58)岁;上睑型22例,内眦型23例,倒向型23例。

1.2 纳入标准:①所有入组就医者均有内眦赘皮(依据临床中心视力、视野及暗点检查法以及深径觉检查

确诊为单睑内眦赘皮就医者);②眼球正常。

教师展示校园内银杏树、雪松、红叶石楠、女贞、黄杨等图片,讲述:这些树种的造型都与生长素有关,银杏树和雪松的生长表现出了一种现象,叫顶端优势。然后,将种植在花盆中一段时间的大蒜瓣取出,并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大蒜的根表现出了向地性,而茎表现出了背地性,请用今天分析的课件解释这两种现象。

1.3 排除标准:①眼部手术外伤史或合并眼部其他疾患;②眼部陈旧性瘢痕;③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④接受过眼部激光治疗或眼部感染就医者。

1.4 方法:予以“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park法重睑成形术治疗。

1.5.2 美学效果: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测量就医者的内眦间距(icd)、睑裂长度(hlfl)。被检者与测量者面对而坐,被检者平视前方,测量者采用直尺测量,双眼两瞳孔水平距离(icd)、内眦角至外眦角之间的直线距离(hlfl),然后计算二者比值(icd/hlfl),比值约等于1时被认为是符合审美的标准

,即为美学效果佳。

从主要特征上看,壮族师公舞的外在形式是戴有面具的,与此同时,也缺少不了刀、剑等,与蚂拐舞蹈中的蛙形在造型上颇有相似的地方,其中有双臂呈蹲裆之式,胳膊肘也同时平举,与花山壁画的舞蹈风格相似。

1.5 观察指标

1.4.2 具体操作:消毒后使用细针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472,规格100 mg:5 ml)加入5 ml生理盐水稀释至1%后皮下推注药液1~2 ml行局部浸润麻醉。注射后等待5~10 min使麻醉药物在组织内充分浸润,按照重睑线设计的切口切开上睑皮肤、皮下组织以及眼轮匝肌,梭形去除上睑皮肤同时取出重睑线下的部分眼轮匝肌,而后依据眶隔脂肪的位置以及原本上睑窝的形态进行适量眶隔脂肪的切除;继续于内置上方切口部位切断内眦部附着的眼轮匝肌,根据术前设计的切口切开内眦部的皮肤和多余皮下组织,使用组织剪掀起斜向走行的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彻底松解皮瓣下粘连的组织,皮瓣向上、向内侧皮下分离超过皮瓣蒂部的5 mm实现充分剥离后形成“z”形瓣,将“z”形瓣进行交叉移位能够使原赘皮部位的皮肤在无张力状态下移位于重睑线的缝合区;而后使用7-0尼龙线缝合内眦角,确保上下皮肤无牵拉后适当修剪“z”形瓣使其与重睑线保持一致;最后间断缝合皮肤和睑板前组织形成重睑。术后使用抗生素眼膏涂抹于切口线表面,嘱就医者术后7 d拆线,随访就医者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商景兰的创作热情爆发在人生失意之后,因此其诗歌艺术的探索之途,亦是将个人的悲剧命运的书写升华到对自我生命思考的过程。商景兰一生经历数度打击,但始终无法忘怀人世。虽与僧尼有所交往,然而从“世事尽从蝴蝶梦,愁人未解学参禅”[9]261一句足以看出,使众多清代女诗人获得心灵慰藉的佛教,并没有成为商景兰的精神寄托。商景兰的人生观是彻底的此岸性的,她的诗歌也几乎句句写实,绝少幻想的成分。沉浸于人世痛苦的商景兰,对于生命的体认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1.5.3 瘢痕情况: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

从血管分布、柔软程度、色泽、厚度等4个方面评估,轻度为0~5分,中度为6~10分,重度为11~15分。

1.4.1 手术切口线设计:协助就医者取平卧位,嘱就医者睁眼并将内眦赘皮皮肤向鼻侧牵拉使泪阜显露,然后将重睑线向下睑方向延伸并将内眦赘皮与下睑皮肤的交界处设为b点,泪阜最内侧点相对应的表面设为a点,重睑延长线上标记为c点,就医者泪阜的最内侧点设为d点(新的内眦点),e点为重睑线在内眦部的终点。而且应确保a点与d点是相互对应的位置,将上述三点之间进行连接,自a点向鼻一侧画一条与b~d等长的斜线,角度为45°,止于c点。e~c连线即为设计的重睑线延续。设计图见图1。

1.5.1 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由专业整形美容外科医生从手术部位的颜色、重睑和内眦形态以及瘢痕情况和进行综合评定

。显效为无赘皮且重睑和内眦形态自然,切口瘢痕无增生且隐蔽;有效为赘皮改善好,重睑以及内眦形态合适,瘢痕可见但不明显;无效为赘皮无改善,重睑形态差,有瘢痕增生且明显可见。

某女,2 6岁,单睑伴内眦赘皮。术前i c d/hlfl=1.67 cm,见图1a;经“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park法重睑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拆线伴组织轻微肿胀,见图1b;术后6个月美学效果较好,icd/hlfl=1.01 cm,无睑外翻畸形、瘢痕较为隐蔽,见图1c。

2 结果

内眦赘皮在东方人中较为常见,但内眦赘皮伴单睑会导致睑间距变宽,从外观上会显得人神情呆滞,影响面部美观甚至是就医者正常视野

。大部分观点认为内眦皮肤赘余且分布不均匀同时鼻骨处发育不良等因素是其发生的原因

。后来通过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提出内眦赘皮的形成与其垂直方向上的部分组织张力增加有关,进而使纵向蹼状性的皮肤褶皱行成并遮盖泪阜

,而且内眦赘皮的形成还与内眦韧带与皮肤的纤维链接以及韧带前支上的眼轮匝肌之间产生的错位共同导致

3 典型病例

思路2: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边的关系或者角的关系分析出△abc为直角三角形,求解第(Ⅱ)问则可以采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算量;

4 讨论

137 例就医者中显效120例,有效为15例,无效为2例,临床有效率为98.54%(135/137);术后就医者icd/hlfl比值为(1.01±0.04);术后即刻vss评分为(5.46±1.74)分,术后1个月vss评分(3.64±1.31)分,术后3个月就医者切口痕迹隐约可见,vss评分为(2.14±0.87)分,术后6个月随访,135例就医者内眦切口痕迹基本消失,vss评分为(0.84±0.11)分;2例就医者瘢痕仍可见,予以药物和激光治疗2周后,切口瘢痕不明显。就医者术后内眦形态自然且流畅,泪阜显现情况理想,重睑线形态和宽度适宜、自然,术后就医者无内眦赘皮复发,效果理想。

采用“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park法重睑成形术临床疗较好且就医者的icd/hlfl值明显降低更趋近于1,且无术后眨眼受限、出血肿胀以及创面感染等并发症出现,说明此种手术疗效及美容效果和安全性更好。分析原因为术中将错构的内眦角上方的眼轮匝肌以及内眦韧带和皮肤组织的连接离断,使原本张力较高的部位能够满足零张力的缝合,避免了对皮肤组织的过度牵拉,而且手术切口设计在内眦角内,切口范围和创面均较小使得术后组织肿胀和出血不良反应减少,另外,“z”字形切口与重睑线切口的自然衔接能够利于重睑线与术后新内眦点的自然结合,让重睑线形态更流畅自然,避免猫耳样褶皱的产生。而且术中将内眦韧带固定于鼻骨膜可以缩短内眦部与鼻根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皮肤的张力减少内眦赘皮的复发。而且,术前根据就医者的面部特点以及诉求设计符合就医者实际的手术切口,在原内眦点水平线上设计并标记新的内眦点能够缩小水平线和内外眦点连线之间的角度,将内眦赘皮上的眼轮匝肌和皮肤之间的链接解除,可以更自然地缩短就医者内眦间距并增加睑裂的长度,增强眼部的灵动感。术后6个月就医者vss评分明显下降,说明此种联合术式瘢痕更加隐蔽,美学效果更好。分析原因为术区瘢痕的形成与就医者的皮肤厚度、皮肤张力及瘢痕方向等关系密切

,本研究术中通过上睑提肌腱膜和上眼睑皮肤的缝合固定进而形成重睑,而且分离皮下组织并适当修剪离断部分眼轮匝肌,不仅使皮瓣分离更加充分还能够使皮瓣可以进行无张力的旋转,这都能够增加内眦部皮肤的顺应性使其受到的牵拉大为减少,有利于减少术后瘢痕的出现。

临床应用发现“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也存在不足之处,术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少数就医者内眦部可能会残留一定程度的瘢痕,而联合park法重睑成形术能够充分松解内眦部皮下组织,使原赘皮部位的皮肤在无张力状态下移位于重睑缝合区,便于新的重睑线形成。通过临床的不断应用,笔者认为重睑线和内眦赘皮切口线的方向充分保持一致会使重睑线的形态更稳定,也更加流畅

,而且术后形成的瘢痕较轻,广泛适用于各类人群,尤其是单睑伴内眦赘皮的就医者。

另外,进行此种手术过程中仍需注意下列事项:术前应充分了解就医者既往史,是否存在瘢痕体质或代谢性疾病等影响瘢痕愈合的特殊情况做好预判和处理;术中需要明确解剖结构最大限度的保护眼周组织防止术后血肿,在处理内眦韧带时应注意对周围血管和神经等的保护。因此,临床应用此种术式需要操作者具备充足的经验且足够细心。

[49] h.r. 5105, better utilization of investments leading to development act of 2018, 115th congress, 2nd session, july 18, 2018, pp. 4-7, 26-28, 43-44, 53-58, 61-66.

综上所述,“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和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治疗单睑并伴有内眦赘皮就医者的疗效显著,且美容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1]刘冷.改良矩形皮瓣内眦赘皮整形术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1,32(1):33-35.

[2]郭鹏,宋保强.局部皮瓣转移术式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进展[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9,25(4):345-347.

[3]wang y,li d,du f,et al.efficacy of inverted "v" release surgery in the correction of a special type of epicanthus[j].aesthetic plast surg,2018,42(5):1304-1311.

[4]刘萍,刘毅,李超,等.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1,32(1):18-20.

[5]张敏,姚炎燚,陈晓玲,等.z形皮瓣成形术联合重睑术矫治内眦赘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4):15-18.

[6]刘海鹏,张舵.美容性内眦赘皮矫正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9,35(6):523-528.

[7]郭芳芳,宁官森.经重睑切口的上睑旋转皮瓣矫正轻中度内眦赘皮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33(2):203-206.

[8]安俊学,安阳,王关卉儿,等.汉族年轻女性面部轮廓形态三维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9,25(2):86-91.

[9]mahar p d,spinks a b,cleland h,et al.improvement of burn scars treated with fractional ablative co

lase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using the vancouver scar scale[j].j burn care res,2021,42(2):200-206.

[10]张颂,薛红宇.延伸下睑缘切口的上拱形瓣内眦赘皮矫正术[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0,36(7):797-801.

[11]abdesslem n b, knani l, mili w,et al.prise en charge du syndrome de blépharophimosis pt?sis épicanthus inversus (sbpe) dans un centre de référence en tunisie[j].j fr ophtalmol,2021,44(1):53-62.

[12]李秋月,赖琳英,陈敏亮.“立体定位”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6):1-3.

[13]赵思纯,王佳琦.内眦赘皮的解剖学研究进展和术式发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8,34(5):403-406.

[14]li h,gu y.genetic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two missense mutations in the tran ion factor foxl2 in two chinese families with 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j].genet test mol biomarkers,2018,22(10):585-592.

[15]杨柠泽,王洁晴,孙妍娜,等.异位皮瓣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0,31(10):628-629.

[16]李佳玲,李文琳,李璐,等.内眦赘皮相关的组织学差异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30(9):517-520.

[17]倪福芳,祝仰东,陈依达,等.利用重睑切口无痕矫正轻中度内眦赘皮[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6,27(5):313-314.

[18]chen b,liu j,ni j,et al.lower eyelid tension balance reconstruction:a new procedure for the repair of congenital epiblepharon with epicanthus[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9,72(5):842-847.

“Z”瓣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Park法重睑成形术治疗内眦赘皮疗效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