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沧州区域)救济事业研究

栏目:医学论文发布:2022-10-27浏览:2595下载272次收藏

刘明月

冀鲁边区,是中共建立的最早的一批抗日根据地之一。从战略上来说,边区处于抗战前线位置,成功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为鲁南、冀中等周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后于1944年1月和清河区合并成渤海区。从地理上来说,冀鲁边区身处平原区域,自身物产相对丰富,它位于山东省北部与河北省东南部的相邻地区,其中河北部分主要涉及沧州市的有东光、南皮、盐山、海兴等部分县镇。沧州自身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种植,温度适中,但是其土地质量不高,盐碱地等恶田所占比重较多,通常情况下农业产量只能保证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然而由于沧州地处偏僻,受战争的波及较小,所以沧州在抗战时期成为向根据地提供粮食保障的坚定后方。可以说,沧州区域的稳定发展是支撑冀鲁边区物资供给的有效保障,支援了抗战,支持了党政军民的工作, 亦可为边区战士提供休养整训的基地。

但是由于沧州区域身处战区,又频发自然灾害,再加上匪患严重,该区域工农业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再加上区域内各族人民底子薄,生活贫困,出现了大量流民、灾民,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一些敌对分子、土匪头子趁机煽动群众发表反动言论,各方势力为动摇边区政权跃跃欲试,散播“共产党政权、八路军不顾百姓生死”的不实言论。而一部分投机分子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故意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并把责任推到共产党政权身上,以此宣扬边区政府的管理不力,激化群众与政府的关系。如果边区政府不投入力量组织群众抗击天灾人祸,不少群众人心浮动、悲观失望,就极易受敌对势力蛊惑,给边区带来不稳定,形势相当严峻。

面对尖锐的矛盾与突出问题,中共主导的冀鲁边区民主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曾明确写道,要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要加强边区“救济失业,调节粮食贩济灾荒”的能力与效率。冀鲁边区沧州地区政府在实施的救济帮扶相关政策中,将救济灾民、恢复民生作为重要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以民为本,以救济为先,以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制定科学的社会救济方针,坚持紧急救助与促进发展相结合

任何一场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充斥着意外性与紧迫性,大量的灾区民众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心态极易崩溃,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是急中之急。因此政府对自然灾害的反应速度,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放救灾物资,有无足够的储备粮款以解灾荒之急,就成为当地政府在救灾救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正如1939年11月19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的:“屯积公粮,反对敌人搜刮抢掠粮食,无论对军民双方都有很大的利益,以民众而言,积谷防饥,在敌寇种种暴行下,可应民众万一之需。”

在当时战时困难的条件下,沧州地区政府财政拮据是常态,难以支撑长时间大范围地无偿救济灾民,唯有更好地推动本地区工农业快速恢复方为长久之策。因此,在面对灾荒,首先会无偿发放给灾民部分解决最基本生存问题的粮款,以保证社会基本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则坚持标本兼治、救急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推出一部分无息救济贷款,获得贷款的民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到政府组织的灾后重建活动中去,以赚取利润,偿还借贷资金。如果到期借款仍无力偿还,政府也大多会予以免除。这样,既积极推动了区域灾后重建,促进了生产生活的发展,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又让民众通过自身努力增强了抗灾救灾的能力,无形中减轻了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

在灾后重建中,要恢复的先是农业。由于沧州地区自身工商业发展并不理想,人民群众的日常收入和政府的财政税收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因此粮食种植对灾后生产生活的恢复与抗日前线的粮食供给都显得分外重要与紧迫。中共冀鲁边区和沧州地区政府对此十分清醒,在灾害频发时,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坚持华北持久作战加紧春耕生产的决定》,其中主要说的就是在灾荒发生后,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要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种、补种,要通过提高春季耕种的效率,加快耕种速度,大量种植早熟的粮食,以此增加粮食产量,并开拓荒地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尽快解决灾区民众粮食缺乏的问题。除此之外本着救济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为了增强灾民自救能力,由政府出面调剂,合理安排耕牛,组织以借贷的方式发放粮食种子给灾民种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粮食补助,以此减少灾民到处流浪的现象,维护了地区稳定。

除了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的快速恢复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纺织作坊,是一种制造周期短、资金回流快、产品民众需求量大的手工业,对于不能从事繁重体力活的老人、妇女、儿童来说,纺织作坊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救济生产方式,贷款不付利息,赚钱是自己的。尤其在政府提供原材料、资本帮扶、商品回收的具体帮助下,很好地解决了灾民资金回笼慢的问题,帮助灾民快速重建家园,提振了他们对未来生活和发展的信心。

实践证明,中共沧州地区政府救灾救急与恢复生产两者共同促进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提升救灾反应速度,是快速解决受灾群众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有力措施,是维护受灾地区的“定心丸”;同时,坚持促进灾区生产发展,这是长期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一条造血之路,是促使受灾群众提高自身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各级各层救济救灾委员会,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中共冀鲁边区和沧州地区政府制定的各项救灾方针与政策,涉及救灾的各个方面,为边区在赈灾救济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但是要让所有措施行之有效地落实到群众身上,还需要建立起自上而下权责分明的救灾体系,以保证各级救灾机构将政策有效落实,不论是灾前、灾中还是在灾后都要有专门机构与群众对接,高效率地完成救济抚恤工作。

边区政府设立民政处,负责制定灾情应对方针政策,统筹调动,往下则分别是民政科—民政助理—民政委员会,作为常设的救济救灾机构,从事日常赈灾救荒相关工作,合理安置灾民,统筹调剂各方物资,在任何灾荒面前起主导作用。在各级民政部门之下,根据各地灾荒的不同情况还会临时增设组织救灾委员会,作为政府与民众间的协调和问询机构,进行实地救灾活动。例如,沧州沧县农救会就是在1940年初设立的,其主要工作就是在各村开展减租减息、借粮斗争等,为穷人、灾民撑腰谋取利益。

为了更高效率地完成救灾任务,在上级的领导下沧州地区政府还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救灾步骤。首先,安定民心,稳定民众情绪,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到赈灾救灾活动中去,安抚好老弱妇孺等特殊情况灾民,保证灾区社会稳定;其次,对受灾情况进行清查,特别是人员的伤亡、受灾的范围及程度、灾民的数量及范围,做好受灾后的普调工作与群众筛查,及时发现能进行救治的灾民,以减轻人员伤亡;最后,调动粮食、衣物、药品等救灾物资,快速发放到民众手里,以维持民众基本生活需要与安全。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各级救济机构还需要严格把控发放救灾物资的每个环节,保证有限的物资发放到真正需要的灾民手里。一是建立完善请示报告制度,沧州各基层单位及时运用电话进行专属联系,一旦发现问题,迅速反馈,及时解决。上级部门则根据全区运粮进度,加强具体指导。历史上就发生过沧州盐山运粮大车在沧县轧毁公路,与当地民兵出现争执,影响了运送粮食;还有就是也发生过沧州市区收粮点一度发生拥挤,影响卸车的情况,均及时派人处理,使运粮救济工作顺利推进。二是需要救灾机构在调剂物资的过程中,严防私屯物资、哄抬物价、发国难财的投机分子,保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让物资合理分发到受灾群众手里。在发放物资的环节中,安排人员管理现场秩序,避免插队、拥挤等混乱场面出现,将物资发放的数量、地点根据受灾情况合理安排,保证所有灾民都能拿到物资。在此基础之上,沧州地区政府在协调运粮与生产方面也结合得较好,在各县布置运粮任务时,即明确了运粮必须与生产救灾结合完成的方针,以保障非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出“早运完早生产”的口号。在救灾之外,沧州地区政府成员还深入到群众中去,弄清灾民的受教育背景、生活技能等,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并搞起运输,动员经常跑车的人相互帮助,带起农民大车,如吴桥曹污区小田家有两辆车跑了一趟赚钱后,就以这个实际例子做宣传,又组织起5辆大车。很快在城乡有效地组织起了一支救灾车队,稳固救灾体系,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应对当地的灾害突发情况。

在日常救灾过程中,各级救灾机构的责职即是把救灾政策落到实处,防止出现漏洞、腐败和混乱,保证上下一体、军民一心解决灾民紧迫的日常需求。

三、合理利用民间的救济力量,提升救灾效率

抗战时期,沧州地区政府承受着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压力,在维护边区百姓生命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中共党员干部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感。边区各级政府对党员干部进行了广泛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激发党员干部阶级觉悟与责任心,与灾区群众共甘苦、同患难,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将生活的开支降到最低,省吃俭用,把有限的薪水捐献给灾区的民众。

为了更好地解决灾民生活之困,还需要在地区政府协调富户进行调剂借贷。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担保,把别的地区富户的钱粮以最低利息借贷给灾民,也可以采取本地区群众相互调剂,拿出自身富裕的东西与他人进行交换,以平衡物资供应。在大灾大难面前,政府的力量如果一时无法满足灾民的迫切需求,还需要同时动员民间的力量,对灾区进行救助。其措施是把群众组织起来,鼓励有能力的富商富户积极主动地捐粮捐物,在富人中推广慈悲为怀的心态并建立集体荣誉感,积极联络民间救灾组织,在动员为灾民捐献物资的基础上,帮助民众组织救援队、运输队、基建队、医疗队等,增强当地灾民抗灾应灾的能力,提高救济救灾效率。除此之外,在开展生产救灾时坚持以发动群众互助生产自救为主,政府加以必要扶持的基本方针,积极开展多样性的副业生产。为了扩大谋生渠道,对油坊、轧花坊、粉坊等各行各业积极倡导,进行组织和必要的扶持。例如,沧州东光杜店共118户人家,其中做运输的8户、轧坊11户、香油坊1户、卖豆腐的8户、开木作坊的2户、编织的2户、开药铺的2户、肩挑小贩49户,余35户,因无劳动力,全部安排从事纺织。安排难民在灾情下开办手工作坊,不仅安置了许多无事可做的灾民,而且由政府出面收购他们的产品,还能保证销量,既能让他们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物资,还能让难民的劳动成果成为供给边区军队所需物资的稳定来源。

除此之外,沧州地区政府注意到,在灾害面前许多伤亡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防疫卫生知识导致的。由于华北地区大多民众生活贫困,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卫生安全知识非常缺乏,医疗卫生手段也较为落后,这就导致在多次灾祸过后发生不必要的伤亡情况。1945年3月25日《大众日报》第一版就刊登了《临沭医救会介绍治疾药方》,针对流行性脑炎或脑脊髓膜炎,在无医疗设备和西药的情况下开,提出了“可以用中医‘增(损双)解散’进行治疗的方法。通过宣传介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医治手段,让百姓增加对于疾病的了解和认知,提高民间关于传染性疾病防范和治疗的效率。为了增加卫生防疫知识宣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边区政府在救济救助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宣讲、民众相传的方式将安全卫生知识整理成册,给老百姓讲解,提升卫生防疫认识,大力发展医药医疗事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教育体系,为灾后重建和防灾治灾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减少灾害中不必要的损失。

结语

在抗战时期的冀鲁边区沧州地区革命根据地里,有中国共产党这个一心为民、团结群众的政党主导民主政权,坚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各方矛盾与冲突,关爱弱势群体帮扶困难群众,是百姓之福祉、民族之希望。在各种天灾人祸面前,中共民主政权都坚持以紧急救助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坚持以民为本,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的有效力量,统筹兼顾,合理调剂,恢复经济,促进发展。通过这些极具科学性的救济救助理念,不仅为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各种灾祸积累了经验。

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沧州区域)救济事业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