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一线散文《战疫我们在一起》
下午,就近分户,管控任务又到了下庄两个社。丁正、周雅梅与其他单位支援干部分到了一起。我和白少云、张睿又开始安置“新家”,天公不作美,顷刻间,大雨倾泄,等搭好帐篷,我们早已浑身湿透。找社长接通电、借桌椅,我们连夜深入细致排摸,掌握新的户情,又忙到了夜里。此刻,仿佛置身于从军时的野外拉练,但又羡慕拉练至少做好了准备。
秋风拂面,树叶发抖。一大早,我们掀开潮湿的被子,晾晒湿了的袖子,穿上军大衣,开始了敲门行动,逐人逐户填写《居家管控登记信息表》,绘制管控区域农户分布图,建立微信群,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严防死守人员流动,确保群众足不出户。太阳出来,汗流浃背,我们又换上了志愿者的红马甲。大家开玩笑说:“绿变白,白变红,一天三变,把瘾过完”。中秋节这天,我和白少云、张睿,将自己伙食中节省的烩菜、花卷、月饼、水果等,送到12社无人看管的五保户、聋哑肢体残疾人年优素福家,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同时,还向一名独居者送去了饭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晚,坐在寒冷的帐篷里,望着圆圆的月亮,我们用茶干杯,相互祝福,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领导们,开门来,我要喂牛!”“我要喂羊,赶紧开个门!”。早6:30,群众在微信群里喊声把我们从梦中惊醒。顾不上洗漱整理,我们赶紧穿上大衣,分头行动,解决所需。我跑到12社残疾户马福良家,花了一个半小时,协助给40头牛、30只羊拌好料,饮过水。“我家的面粉完了,洋芋完了!”“我哮喘病犯了,赶紧给我买一盒药!”,我们分头跑到12社、8社马热者不和杨正林家……,帮助收挖洋芋、收割玉米、送去生活必需品……,尽心尽力满足着他们的需求。 接到全员核酸检测通知,一大早,我们又协助医务人员全覆盖采样,逐户核对,逐人采集,确保不漏一户,不拉一人。同时,错峰喂牛羊。“领导们,送菜走,这是老板们捐赠的菜”,两个社长喊道。我们赶紧坐上电动三轮车,逐户配送爱心企业捐赠的西红柿、白菜、包心菜、洋葱等。十天的战“疫”,难忘的记忆,我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为群众换取“安全指数”,与他们结下了难以忘怀的情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抗疫一线“党员红”“天使白”“公安蓝”的艰辛和伟大。正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才给了我们安全宅家的幸福,让我们有时间,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和我们一样的“疫”线勇士也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可这些勇士在紧要关头,舍小家顾大家,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用担当筑起堡垒、用脚步丈量责任,织细织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两张网,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阶段性任务,让胜利的曙光照亮美丽的村庄。
作者简介
马晓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方志出版社志鉴编纂专家,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甘肃省第四届地方史志学会理事,甘肃省行政区划与地名专家库专家,《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临夏州时政评论员,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康乐县志办原主任,康乐县文联三级调研员。主编出版《康乐县志(1986--2005)》和8部《康乐年鉴》,著有《新闻辑录》《文苑花絮》《心灵的放歌》《划过指尖的流年》,作品被《炊烟飘过的记忆》《中国青年作家年鉴(2017——2018)诗歌卷》《花儿艺术人生》等15部书籍选录。先后在中国诗歌网、短文学网、甘肃广播电视总台“视听甘肃”、中国甘肃在线、《威宁诗刊》《甘肃经济日报》《民主协商报》等报刊网络发表散文、诗歌、新闻7880篇(件),其中有39篇散文诗歌获“魅力临夏·良恒杯”全国少数民族散文大赛优秀奖,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学发展论坛暨第二届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奖、吉林市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等。应邀参加了第三届甘肃文艺论坛——甘肃省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研讨会、中国民协第十八期专题研讨班、中国西部当代作家作品学术研讨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暨甘肃历史学术研讨会等。论文入选《中国西部当代作家作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论坛论文集》《甘肃历史学术研究会论丛》《再论中国花儿》等刊物并获奖。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个人”等。接受中央电视台10频道等采访,被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甘肃广播总台农村广播、临夏电视台、《民族日报》、九歌微访等进行了报道,录入《康乐年鉴(2021)》。
疫情防控一线散文《战疫我们在一起》
本文2022-09-14 15:54:32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3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