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村振兴战略下青海省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22-07-16浏览:2031下载280次收藏

      乡村振兴战略下青海省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文/王祥奎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青海新农村建设的视野出发,以农村文化为为主体,从实际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对青海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融合发展途径进行行分析和研究。      

一、青海农村文化的特点

      青海农村传统文化从民族及其信仰宗教可分为“藏传佛教文化、汉文化、伊斯兰”三个文化圈。而且这三个文化圈不是相互隔绝、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同时,青海农村传统文化根据地理位置也有不同的划分。因地势高低的差异,青海的农村分别分布于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因此也导致了其生态景观的极大差异性。再加上这三个区域历史背景的差异性,形成了柴达木盆地绿洲文化、青南高原草原文化和河湟谷地农耕文化三大文化。

    此外,由于历史上的屯垦戍边、商旅互市和民族迁徙,形成了中原文明、西域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等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在青海高原上融合渗透、共同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牧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的高度重视下,青海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这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纵观整体,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要求还不太适应,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不太相适应,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但由于受资源、能力以及利益等方面的限制,政府提供给农村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跟不上村民的精神文化之需求,其公共文化服务呈现供给不足或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其次,由于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偏面的以现代化的理论解释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认为中国要快速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城市化之路。而城镇化建设则抽走了乡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导致乡村的逐步衰落。同时,由于认识的偏差,把农村建设、农村改造的目标也偏面地界定为把乡村建设成为城市。

      这种畸形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新时代乡村的客观现实,也忽略了村民的根本诉求,也减弱了乡村自身的历史文化。这样一来,非但没有带动广大乡村,相反给农村带来了破坏,在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同时,还造成农村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衰落,因而广大农民精神观念上的进退失据。

     乡村文化面对强势的“现代”,农民不再珍惜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随之也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自尊,村民也不再固守物质和文化家园,进而导致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灵魂为无处安放。因此“乡愁”一词,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让“乡愁”落地,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将青山绿水保护下来。

    其次,由于定位的模糊——乡村文化振兴中政社角色不明、定位不分,给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带来诸多困境。譬如,导致社会组织的身份尴尬。在行政化尚未完全实现的情况下,部分社会组织与政府“互利共生”或某些政府部门业务主管单位与相关社会形成一定的利益联盟的现象,使得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的“依附者”或“下级部门”,进而降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导致社会组织提供的文化服务偏离公益性目的。

     第三,观念的陈旧,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比较滞后的原因,是源自四种偏颇观念的影响。首先是“先后论”强调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其次是“让道论”,各级党委和政府强调乡镇经济基础弱,文化建设要让位于招商引资;第三,是“难抓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措施软、见效难;第四是“自然论”,走一步看一步,做多少算多少,并且对农村文化建设也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考核标准。由于以上四种偏颇观念的因素,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经济与文化“一手硬手软”的情况,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第四,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不同于社会经济建设那样具有明显的成效。因此,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往往不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而且将文化建设放在其他建设工作的后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五,人才大量流失,文化活动组织困难。由于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如火如荼,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家庭与家族、宗族的关系日益松散,导致一些集体性强的文化活动正在消失。再者,如海东市平安区、互助县高寨乡、红崖子沟乡部分村庄在城镇化建设中撤村并居,农民大规模集中居住,钢筋水泥楼房建起来了,一个个村庄在消失,乡土、乡俗乡味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更有那些老艺人、老匠人手艺等民俗文化无人传承,乡村文化面临危机。

     与其同时,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走向城市,留在村里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现有的一些文艺人才,其专长也都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同时,大多数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不少文化专干往往是“专干不专”,打杂兼职、不务正业、工作不集中的情况普遍存在,文化专干的大部分时间被政府安排做其它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进而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以及缺乏有序的管理。而且还存在着农村文化从业人员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人员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等问题。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乡村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

第六,基层媒体职能错位,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作为基层媒体不仅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要的宣传喉舌,而且也是群众文化普及的重要媒介。然而,基层电视台、报纸对群众急需的农牧业生产技术、群众渴求的文化生活问题关注度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给低俗文化留有渗透和腐蚀空间,加之农村文化思想鱼龙混杂,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没有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也导致了一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深入农村生活。

此外,农村中不仅有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如“社火文化”“庙会文化”等。同时,还有腐朽的封建文化。这些文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文化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其次,还有在农村还存在很严重的赌博行为,而且随着城市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黄、赌、毒正在向农村方向蔓延,进而对农村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以网吧、游戏厅等为载体传播现代文明中的“不良文化”业已渗透农村市场。

     三、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城乡融合、协调推进、产业融合、文化守护和改革创新的国家战略,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需要通过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基础、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这一切问题都根源于乡村归属与定位的认知。

    (一)尊重乡村、农民的文化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池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农村还出现了人口大流的现象。就如青海,不论东部农业区还是玉树、果洛、海北、海南、海西等区域,大部分的农牧民并不单纯的依靠土地、草场,而是进入城市务工,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农牧民群众,在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形成了一种城市文化和农村乡土文化相互交映、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文化建设已经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政治高度。随着青海东部城市群的启动与发展,青海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了对农材经济文化的建设,积极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方针,力求广大农牧区得到较快的发展。

      尤其是脱贫攻坚战略,成为乡村振兴中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农村中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在随着农村物质基础不断满足的情况下,广大农牧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他们和城市居民一样追求健身及文艺娱乐活动,因此,各村都出现了“文化广场”“健身娱乐”等场所。

      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首先要有“乡村本位”意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让广大农民受益。乡村文化的社会功能就是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能分享更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成果,让每一位农民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并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凝聚起来。只有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体,乡村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根本。

     此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的展开,这样才能确保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同时,根据村民需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推动广播电视、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资源共享中心以及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二)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乡村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村落格局、语言器具等构成其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支撑了其五千年的繁荣。就如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公布的31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名录”中,中国就有11项。自2014年起,住建部、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公布了4157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各地也相应公布了多批次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同时,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散落在乡村。就拿青海来说,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富集区。2016年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书中收录了800余幅包括全省64项国家级项目、86项省级项目的历史渊源、分布区域、表现形式、存活状态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90%的以上的都出自农村或牧区。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载体,也是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更是传承保护乡村文化的途径之一。

    (三)促进城乡文化互动融合

     当前城乡互动视域下的文化,既区别于城市,也区别于传统乡村。虽说城乡一体化,包括文化、教育、产业等,但城乡还是有差别,但不是有差距。就如西宁市卫生、教育一体化建设中,通过集团联盟建设,实现融合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作为联盟体,不论卫生文化、教育文化,皆属城乡文化交融的范畴,应该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建设乡村新文化,就是要社会参与,且在政策的制定上,让更多的农民工、大学生、退休人员下乡创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明确社会组织振兴乡村文化的角色,政府简政放权,提供社会组织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的平台和资金,激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让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组织作用发挥到最大。

      总之,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完善文化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发挥文化作用,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青海省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