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困境与对策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22-03-22浏览:2262下载224次收藏

老龄化背景下人地关系发生转变,越来越多农户由于年龄增长、劳动能力下降选择撂荒部分耕地。着眼于维护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将防范耕地撂荒和恢复撂荒地生产上升到战略高度,并前瞻性地从“未来谁来种地”这个维度去思考如何改变耕地撂荒现状,为今后探索遏制耕地撂荒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一、现状分析

目前,全镇撂荒地面积1643.6亩,撂荒率为5.63%。我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2667人,占总人口的16.6%。按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及以上,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近半数的撂荒农户由于劳动力缺乏不会选择复垦,而耕地流转又因撂荒地质量差、耕作不便、地块零碎、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龄人口逐步退出农业生产,出现老龄人口与年轻人口耕作意愿断层现象,91.12%的年轻人种地意愿不强,仅有6.6%的年轻人愿意参与农业科普培训与网络学习,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耕地撂荒问题是个值得我们深度研究思考的课题。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种植代际失衡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向非农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使得从事土地作业的技术性农民面临发展瓶颈,“70 后不愿种地,80 后不会种地,90 后不提种地”成为农村真实且严峻的写照,农业种植存在代际失衡,使得农业经济面临着“后续无人”的断代风险。

2.规模经营程度较低

我县耕地资源的特征是坡多而平坦土地少,农业用地狭小分散,呈现“碎片化”。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困境与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