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引发的思考
由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引发的思考
认真看了陈立群校长的《我的教育主张》,陈校长从“爱心编”、“责任编”、“育才编”三大方向来阐述自己对于当下某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想法,提出自己深刻分析和见解。
“爱心编”: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以另有企图的“假爱”,而是以不计回报的“真爱”来培养、教育我们的学生。
“责任编”:我们教育要重视以思维能力、精神成长等考核量化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不是一味的只考学生解题的结果,要多一点棋类游戏的大局观思维,而不是牌类的投机、急功近利的思维。
“育才编”:不能一味的采用封闭式灌输方式的教育方法,要从“为考而教”到“为人而教”,“知识增长”到“精神成长”,“全才”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
实践不少,思考很多,陈校长从创办宏志班到学军中学任校长,再到贵州支教,无不体现着一种爱与责任与思考。
最触动我的是陈校长对“寒门”“贵子”的思考和主张。从农村出发,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命运的陈校长,对“寒门学子是否能够改变命运”这个问题是有思考的土壤的。所以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也实践着对寒门学子的培养。从农村学校到城市名校,再到黔东南山区,始终没有放下。特别是在xx名校期间,创办了“宏志班”,这是真正的坚持。
或许是因为我也来自农村,我曾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缘故,或许是因为我还时不时回农村看到人生百态的缘故,或许是过年的时候看到埋头在手机或电脑前的农村孩子的缘故,我好像有几分懂得了陈校长的坚持。
2004年我分配到太阳中学,是个小镇初中。当时的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负担一个孩子读书已经不成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重视,经常听到的话是:只要孩子会读,一定会让他读到底的。比起2016年之后的黔东南山区,我们的农村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还要高许多的。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再回想,发现自己还是忽视了一些现象的。当时的一些“问题学生”,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家庭状况比较差的,他们对读书几乎没有热情,对未来也没有很大的期许,即使有,也是通过影视作品得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到现在,这些孩子已经过而立之年,仍有联系的几位来看,多从事一些技术类的工作,比如油漆工、修车工。一技之长和踏实努力,也是可以安稳生活的,却是很好的。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宏志班”,虽然不是“贵子”,如今生活却与同出身的同学大不同了。想到这里,对陈校长很敬佩。
我2009年开始到实验初中任教,面对的是选拔过的优秀学生。一样进行了回忆,好像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状况是不错的,家长的重视度很高,“寒门”和“放养”的孩子不多,想得起来的,有个别外省户口的孩子。因为当时实验初中招生不限户籍,所以凭成绩能获得更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对这些孩子很友好的,也许曾有过“贵子”,很后悔不曾留意。
与这个环境截然不同的是,2014年我到锦城三中任副校长,面对大多数都是外来务工子女。这是我任教的第四个学校,在这里,“寒门”的概念才会真正清晰起来。家访的时候是很感慨的,有的家庭几口人租住在一室的出租房,一张床,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书架,也是书桌。孩子的面容很局促。逃学厌学,打游戏谈“恋爱”,这些现象比之前的学生都要多得多。我当时兼抓德育和教学,看到的更全面,虽然成绩突出的极少,但是这些孩子不乏善良和天真,少了很多世故和圆滑。可惜不曾追踪,不知道个别优秀的孩子是否有“贵子”现象。
之后调任於潜二中任校长。又是一个典型学校。看到陈校长提及的“撤并”,於潜二中就是一个撤并的比较新的学校,办校第九年,我是第四任校长。从三中到这里,学生的情况有所相似,但也不同。思考了下,还是我们这里的农村发展程度高过其他省,所以学生比三中整体情况好很多。特别不同的是家长的重视程度,说到这里,还是要感慨国家的发展迅速。虽然有条件的都到城里读书了,但是家长的重视和期待还是很高的,学生的素质也不错。当年的太阳中学已经撤并到这里,两者比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几乎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的“讨债”了。整个学生环境,是朴实踏实的。但是,最优秀的孩子,能够上创新班的,仍然是家庭状态更好一点的,比如教师子女。
来到锦城一中半年,面对的又是新的群体,还是不重叠的类型。看了书之后,我可能的确会关注“寒门”“贵子”现象,也许也要思考,如果遇到这样的学子,该怎样才能让他更有可能改变命运。
经历不同学校,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总体来看,的确“寒门贵子”已经很少了。“寒门”不多,这是社会进步,是好事。“贵子”难出,确实值得思考。
正值寒假,今年跟着妻子回家过年。妻子家在xx莲都山区,又接触了不同的孩子。三阿姨老来得子,幼子比我儿子大一岁。往年看到我儿子到外公家,他就会来搭伴玩乐,但是今年一次也没出现。好奇问起,岳父愤慨地说只是玩手机电脑吃零食,几乎没日没夜地在床上度过。当地种植茶叶,年一过就进入采茶忙碌,也不曾帮忙,甚至还要求老父亲进城买零食,不满足就大闹。
想起陈校长书中所说,又走了走村子,还是有了教育者的担忧。村中没有大孩子!跑闹的小娃儿,也不少是拿了手机的。想起之前看的一个帖子,提及毁了农村下一代的可能是电子产品,记得当中也提及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次看到了学校之外的农村孩子的真实生存状态。
现在的农村生活并不贫寒了,而苦过来的父母更愿意满足孩子的要求。所以这些孩子衣食无忧,偶尔也追求高档网红等零食与穿着。但是教育引导上却是缺失和不当的,最难控制的就是电子产品的沉迷。小表弟沉迷的是游戏,小表妹沉迷的是小视频和追剧,还有呢,接触到的是什么呢,往深了想,是很可怕的。而沉迷背后,是学习的失落。妻子的表弟表妹不少,大的一批都大学毕业工作了,小的这一批几乎都是学习成绩堪忧的。智能手机也就是七八年的发展,不能不说,对这一批孩子产生的影响会非常长远。
陈校长书中说:“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从所见,我想,唯有把孩子培养好,我们的国民素质才能真正整体提高。国家发展如此迅速,脱贫如此成功,与之相匹配的,应是与日俱增的国民素质。陈校长思考实践着“寒门出贵子”,为之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我们又怎么能不多思考一点点呢。
这个寒假的所见所想,应该会对我接下去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实也是陈校长所说的,“知识增长”到“精神增长”的转变,从“为考而教”到“为人而教”的转变。
“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陈校长这么说。我想基于我所见,一来是教育者的爱心与责任感,是培养孩子的基础。在分数之外,我们多看看,看到孩子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许就会知道我们有这个责任,来改变下一代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国家。二来,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不只是知识,还有“爱心与责任感”。看到眼前的农村孩子,那就是爱和责任的缺失。当他们长大,当他们并没有被教育走上阳光的人生之路,也许开出的是恶之花。思考之外的思考,也许社会忽视了对家长的教育。在不同类型学校的经历,书中所见,眼前所见,家长的教育才是原生之源。
也许思考尚未成型,只是零星片语,但是思考出发,才能作用于教育,作用于管理。陈校长的启发,书中所见之思考,生活之识见,对一个管理者,才是最有价值的。总之,一切还在路上,庆幸已经出发。
由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引发的思考
本文2022-02-23 17:05:43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2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