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思考
关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思考
曾经纷繁复杂的纸质比对,夜以继日的光电扫描,相互独立的部门数据,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均被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技术所替代或整合。此次普查创新性地尝试让数据从源头开始就采取电子化采集、数字化比对,极大减轻了基层采集、比对工作负担。但是,在享受信息化给我们普查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信息化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文结合基层普查工作实际,来谈谈基层普查工作者对此次人口普查信息化技术运用的一点思考。
一、 电子化登记的现实效果与基层期望存在差距
(一)七人普进程中微信小程序的表现:
一是程序运行不够稳定。在试点阶段及预登记初期,小程序不稳定,bug较多,经常出现登录难、上报难问题,甚至存在已上报数据丢失的情况,导致普查员需再次上门进行登记。后期部分普查员为避免多次上门打扰普查对象,随身携带纸质报表或笔记本,在平板录入数据后,通过截屏、拍照或者纸质记录进行备份,这不仅降低了基层普查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居民信息泄露的风险。二是程序兼容性仍不够。小程序对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普适性不强,兼容性较差,在部分iphone6、锤子手机等型号较老或较为小众的机型上不能正常使用,这就导致有意愿报名普查员的人因为设备不支持而无法参与。三是对大数据利用不够。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程序不能利用部门数据对普查对象姓名、身份证号等内容进行联审,导致错误的姓名、身份证号进入数据采集平台,加大了后期比对复查的难度。四是自主填报的作用不够凸显。自主填报旨在减轻普查员工作量,但毕竟首次尝试,普查员仍是手把手教授,这与后期推行的预登记作用一致,并且如果一旦数据有误,必须要在普查对象手机上修改,十分麻烦,因此,并未广泛推广运用。
(二)基层对理想效果的愿景:
一是程序运行稳定、兼容性较强。加强小程序前期测试,扩大设备兼容性测试范围,及早发现bug及早修正。二是提高大数据应用范围。充分利用部门及企业云端大数据,根据身份证ocr扫描录入识别,快速抓取相关信息供普查对象选择确认,比如短表人信息中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户口登记地、受教育程度、是否识字等指标;又比如长表中普查对象所居住建筑物的总层数、承重类型、住房建成年代、有无电梯等指标。特别是建筑物信息,普查对象和普查员对这些指标的理解不透彻不清楚,所采集的数据质量层次不齐,而自然资源规划局早已准确全面掌握了全市大部分建筑物信息,足够普查之用。建议由普查员输入建筑物名称进行模糊查询,部门数据整合后相关指标自动填充或供下拉选择,再由普查对象核实确认。三是完善自主填报流程。在大数据辅助下,降低填写难度,进一步提升普查对象自主填报的主动性,实现数据真正的自主申报,节约普查人力成本,通过普查指导员后台审核追踪修改,提升普查数据质量。
二、 系统平台审核比对效果与基层期望存在差距。
(一)七人普采集平台的表现:
一是服务器容载量有限。此次普查平台对乡镇级账号数量限制到5个,虽然对登录人数做了限制,但平台的卡顿现象仍时有发生。平台对浏览器的兼容性也不够,对不同浏览器有较明显的响应速度差异。二是各级账号间没有通讯反馈。如查询模板不能共享,市办在普查过程中设置了70多个灵活查询模板,但平台缺乏模板共享功能,因此市办只能以截图的方式将查询条件下发到镇街道,由镇街道在乡镇级账号内再次设置,如果涉及到复杂的查询,只能集中面授。还有核实修改缺乏反馈机制,自行设置的查询条件,基层修改或核实后平台上没有反馈渠道,导致市办无法实时掌握工作进度,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三是导出功能未开放。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平台对数据导出功能做了限制,这就导致了采集到的数据和部门提供的数据变成了永远难以相交的平行线,使得前期收集的部门数据在比对复查阶段无法发挥作用。为了顺利进行比对,控制登记质量,基层只能人工对数据进行复制粘贴,进而在excel里和部门数据进行比对,费时费力,大大降低了比对效率。
(二)基层对理想效果的愿景:
一是平台要有较快的响应速度。人口普查各个阶段都是争分夺秒、风檐刻烛、间不容息,平台的响应速度对数据的审核、编码、汇总等工作都至关重要。二是平台和小程序要有双向交互功能。普查员通过小程序采集数据上传到平台,指导员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判断,针对明显错误可以直接退回到小程序端,并设置退回提醒。三是平台要有模板下发共享功能。有些通用的查询模板,可以直接从国家往下推,有些比较复杂但实用的模板,可以共享给下级。同时,上级可以设置审核公式并逐级验收,下级对审核公式下错误清单的进行查询并核实。四是平台要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下发统一模板由县级统计机构导入部门数据,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比对,比如在户籍人口比对时,可以导入公安所掌握的户籍人口数据,通过身份证号进行比对,迅速查漏补缺。或可以有选择的开放导出功能,对身份证号码这类敏感信息限制导出,但姓名、出生年月日等能整合成唯一识别码的信息开放导出功能。
三、 基层对人普数字化数据采集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充分利用大数据
在信息化推进前期,各部门系统讲究差异化,各自为政,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数据壁垒及信息孤岛。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目标是推进构建信息共享、数据互通、网络便携的“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无论是人口普查还是经济普查,都可以相应地解放普查劳动力,进一步加快普查进度,提升普查数据准确性,加强部门数据可利用性。任何部门数据都不是孤立单一的,越是在全国性的、综合性的大型普查中,越是能体现出部门数据的价值。比如在划区绘图阶段,建筑物信息自然资源规划局已基本掌握,而公安掌握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数据的也比较全面,还有很多卫健、教育所掌握的数据,如果将这些数据都整合成一朵云,通过云搜索、云填充,将会大幅度加快普查进度,提高普查数据质量,减少普查所需人力,提升普查信息化程度。
(二)进一步从源头抓数据安全
诚然,理想状态下的大数据充分运用必将存在数据泄露风险,但是恐慌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在信息化推进的道路上不能因噎废食。数据安全性不能只从使用者出发,以牺牲使用者的舒适性为代价。如何从安全性源头考虑,去提升防火墙牢固性、数据加密性、风险探测能力对系统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未知漏洞后门、共享资源侧信道、虚拟机击穿等威胁,进一步加强密码理论研究和密码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密码技术在网络安全防御中的作用,掌握颠扑不破的云端网络安全技术,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未来。
(三)进一步保证平台使用可持续性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乎每次普查都会有不同的软件开发公司参与,开发出不同的系统,系统更替频繁,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还加大了基层适应各种系统的压力。新技术、新政策、新人员换新的应用系统无可厚非,但业务需求可持续性不可推倒重来,新系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普查工作,更好地适应基层需求,更好地发挥提效作用,而不是让基层为系统服务,去做信息化表面工作。普查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每过五年、十年又将开展新一轮普查,应用平台也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平台,需要我们着力探索建立一个可以可持续创新开发的平台,包括一个可支持共同开发、数据共享、服务交互的平台框架,可移植可再开发的系统模块,可继承可交流的开发团队,可长久合作的科技公司。
关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思考
本文2022-02-23 17:03:13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29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