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2022年度社社科规划项目研究选题
康乐县2022年度社社科规划项目研究选题
选题名称:《莲花山“花儿”》
负 责 人:马晓春 13993035678
研究价值:花儿是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回族、汉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藏族、裕固族的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源于河州(今临夏),唱词浩繁,悦耳动听,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誉为“西北之魂”。
康乐位于陇西、洮岷、河州的交汇处,这里先后生活着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汉、回、东乡等民族。莲花山地区的汉族群众中有一部分是历史上汉化了的吐蕃人,其民情、习俗部分延续了下来。莲花山“花儿”(即洮州花儿)是“花儿”的一个分支,以莲花山区的汉族为主,在藏族(吐蕃)参与下,糅合了吐蕃“踏歌”及汉族“碾场”、进山的劳动号子“牛拉拉”“烟雾拉”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她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图》一样,是一幅鲜活生动的民俗画卷。莲花山花儿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当然,莲花山花儿中还反映了一些生产、生活等方面极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是莲花山民俗中的闪光点,是代代传承珍视的遗产。莲花山“花儿”是三州(市)六县的民俗画卷,民族之魂,她以极强的文化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享誉国内外,挖掘、研究、抢救迫在眉睫。
研究重点:莲花山民俗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带有浓郁的原始特质;二是对与他们利益有关的历史人物的敬仰;三是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存的强烈要求。这种崇拜与需要,反映出人们在自然灾异面前束手无策,祈求一种超自然力量以战胜自然灾异的神秘色彩。莲花山花儿中还反映了一些生产、生活等方面极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是莲花山民俗中的闪光点,是代代传承珍视的遗产。
莲花山“花儿”(即洮州花儿)是“花儿”的一个分支,以莲花山区的汉族为主,在藏族(吐蕃)参与下,糅合了吐蕃“踏歌”及汉族“碾场”、进山的劳动号子“牛拉拉”“烟雾拉”等多种民间文艺形式,其中碾场号子在宋代吐蕃“踏歌”中孕育,在汉族“牛拉拉”等曲调中完善,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逐步成型,传唱在北至康乐县、临洮县,东至渭源县、岷县,南至卓尼县,西至夏河县的广大地区。按地域民情分为:北路“花儿”、东路“花儿”、西路“花儿”,其中北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的主旋律,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两莲叶儿”调。
莲花山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莲花山令》等。莲花山“花儿”曲调高亢细尖,有11种歌词,丰富多变。一段歌词3到6句不等,用方言演唱,大量运用儿化音和方言土语,句句押韵,按韵脚数量分为“单套”“双套”和“三转腔”。歌词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夸张、联想、回环、对仗等修辞手法运用较多。演唱形式基本都由3到6人组成两个班子,每个班子由“串班长”(“花儿”词作者)带领,采用参唱竞唱的方式,在“花儿”会场对唱。
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市)六县78个会场。康乐县境内的“花儿”会场有12处,时间前后长达17天。莲花山花儿会以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为程序,莲花山“花儿”作为甘肃“花儿”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有丁如兰、景满堂、汪莲莲、文香莲等。2004年10月,康乐县莲花山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称号。2005年,莲花山“花儿”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挖掘研究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特征、流派、曲调等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抢救性工程。
成果预期:莲花山“花儿”是洮岷花儿的分支,其中北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的主旋律,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两莲叶儿”调,唱词浩繁,悦耳动听,是三州(市)六县的民俗画卷,民族之魂,她具有极强的文化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通过挖掘、抢救、研究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特征、流派、曲调等,形成莲花山花儿研究成果。
康乐县2022年度社社科规划项目研究选题
本文2022-02-07 20:32:36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2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