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省财政扶贫资金助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纪实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21-11-25浏览:2131下载221次收藏

 为有源头活水来

     ——省财政扶贫资金助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纪实

              

 大美青海,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既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地,也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自2016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省财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整体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落地,全省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全省1622个贫困村、52万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基础保障、公共服务、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当我们走过城镇乡村,走过草原牧户,处处感受到了财政扶贫资金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所发挥的强有力支撑作用,感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恩之情。    

   培育特色产业——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8月下旬,记者一行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河镇东村,只见开阔平坦的村级广场,错落有致的乡村小院,青瓦白墙的屋舍,一幅壮美的美丽乡村面貌书写着三河镇发展的诗与远方。

  “三合镇东村,位于平安区古瓦公路两侧,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全村共有农户124户,总耕地面积512亩,流转土地项目170亩。近年来,产业发展成为了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工程”和持久动力,东村以“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劳务就地吸纳,特色梅花鹿代管代养等形式,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18年共提供1000余人词的务工机会,共发放工资10万元;代管代养梅花鹿60只,农户年均增收6750元。”平安区新农办副主任王胜龙说。

      秋风旖旎了黄河边的桦树,也吹出了一番醉人的高原初秋盛景。当记者一行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一路上尽是秋风徐徐迎面来、牛羊成群往远望的美景。

      在兼任县扶贫局局长的副县长海洋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了位于沿着康杨镇的青海第三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康杨芦笋基地。

       芦笋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使得芦笋糖分的存储量比国内其他地方的高很多,吃起来更加香甜可口,这是尖扎芦笋的一大优势,当早餐吃,营养的很。”康杨芦笋基地负责人谷正华笑着介绍说,为了进一步提升芦笋产业发展水平,每年天津农学院的专家都会来这里考察、技术指导。下一步将借助人才、技术优势,进一步挖掘芦笋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产业融合中逐步拉长产业链。

      在副县长海洋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尖扎县德吉村青海引福五谷画开发有限公司。

      “她们每年的收入都在1900元左右……”,在采访到员工们的收入时,拉措吉、夏吾尖措、南吉卓玛露出了幸福满满的笑脸。“我们的公司是藏区唯一的五谷画制作及研发企业,也是黄南州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在公司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在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围绕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提供残疾人工作岗位11名,贫困户18名,通过投身精准扶贫事业,致力于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青海引福五谷画有限公司总经理索南本说。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实施了三江源一期、二期扶贫产业园,一期扶贫产业园区于2017年底运营,扶持坎布拉镇等6个深度贫困乡的343户1164人低保兜底户,聘用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发放月工资达2500元,实现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34个贫困村光伏扶贫(7.8兆瓦)项目,建成全省首家扶贫环保砖厂等项目,通过“入股分红+就业”、购买优良资产、发展农家乐等方式,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贫困户脱贫增收,全县村集体经济实现全部‘破零’。积极落实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累计投入资金5825.92元,扶持全县86个行政村2379户91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和资金入股等项目,全县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850元。因时制宜实施当顺乡古什当村、东果村,昂拉乡德吉村,康杨镇城上村等4个乡村旅游项目,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300余人,间接带动500余人就业,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元,使部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谈起尖扎县脱贫攻坚战的成效来,副县长海洋激动地说。

      “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省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子,全省共组建96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5万户入社群众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培育扶持380家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全年各类营造林工程务工带动农牧民群众8.2万人;4.99万贫困群众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占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1.2%。同时,严格落实各项生态补奖政策,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个战役。”省财政厅副厅长xx说。

     沿着黄河支流柯曲河顺流而下,记者一行来到了离甘德县城46公里的岗龙村,这里平均海拔3950米,是青南地区典型的纯牧业村,它和周边农牧区一样,面临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紧扣生态友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方向,结合传统与现代畜牧业的转折点,这里形成了一套“岗龙做法”。

     &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省财政扶贫资金助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纪实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