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展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论文)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21-01-07浏览:2796下载179次收藏
 贫困山区发展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 --以康乐县苏集镇古洞沟村为例

中共康乐县委党校张霞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要求,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村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加强绿色产业发展刻不容缓,新的时代新的征程,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收入结构,提高脱贫致富能力,绿色产业的发展十分紧迫。因此,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关键在发展绿色产业。

基于以上背景,做为一名基层党校的教师和贫困村的帮扶干部,自己很想为改变贫困地区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的现状尽点绵薄之力。笔者结合这一段时间在康乐县苏集镇古洞沟村的工作经历和该村的自然生态优势,探究如何使古洞沟村自然生态优势发挥作用,使其真正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认识到摆脱贫困、增强致富能力,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就要发展绿色产业。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基于此,本文以“发展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作为研究的主题,进一步探究如何才能更好的使贫困群众认识到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自身的脱贫致富能力。使贫困乡村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本调研报告中的绿色产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原生态无污染的产业,主要包括绿色种植和绿色养殖两大产业。

二、康乐县概况

康乐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东临临洮县、南接渭源县和临潭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于1940年建县。境内有丝绸南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横穿东西。距省城兰州100公里,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省道311线和317线贯穿全境,新建的临康和二级公路已建成使用,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康乐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生态县,是国家“三区三州”、全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贫困县之一。国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1618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新治街、城东、城南、城北社区)。总人口3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85%。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60.65%。全县有耕地32.61万亩(其中川地8.3万亩,山地24.31万亩),人均1.2亩。境内海拔1898—3908米,年均气温6.6度,年降雨量518毫米,无霜期141天,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曾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

 201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2.098亿元,同比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24.067亿元,同比增长3.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3亿元,同比增长8.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7亿元,同比下降1.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0元,同比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81.8元,同比增长8%;万元gdp能耗降低率2.65%。

三、康乐县苏集镇古洞沟村概况

康乐县古洞沟村位于康乐县苏集镇南部山区,呈南北狭长状,属干旱偏远山区,自然条件严酷,距县城17公里,离苏集镇5公里,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是全省的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现辖1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577户,总人囗2718人,建档立卡户150户,523户2188人,为回族和东乡族。全村土地面积共有2620亩,现有耕地面积2346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9亩。主导产业以劳务输转、牛羊养殖、中药材种植、育苗为主。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680元。

康乐县苏集镇古洞沟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认真履职尽责,全力推动“一户一策”动态管理、落实产业培育奖补147户、危旧房改造122户、易地扶贫搬迁48户,现全已入住,光伏扶贫109户,带动145户,一拆四改两化323户,重病、残疾、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报临时救助35户。扶贫工作开始时,去过古洞沟村的人都知道,当时还是窄小崎岖的山路土路,特别是下雨的时候村社道路泥泞,根本无法行走,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脚泥,大多数农户住的土坯房,砖瓦房非常少,饮水主要靠人力畜力去拉去背,村子经济条件差,基本靠种植玉米小麦基本农作物维持温饱,养殖户更是很少,村里没有什么经济可言,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住房难”成为制约古洞沟村发展的瓶颈,群众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田园农耕生活,村民除了种地、养殖和偶尔外出打工外,几乎没有致富产业。贫穷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力量的集聚,古洞沟村逐渐从“输血式”扶贫进入“造血式”扶贫,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村里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家家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村里土路都变成硬化路,通信网络覆盖家家户户,特别是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乐于沟通善于打交道,村里的软硬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来说,修建便民桥7座,硬化村、社道路30公里,修建文化广场1处,两金参保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结合县上“一拆四改两化”、拆旧排危、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村上党员各级干部带头,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累计拆除破旧围墙1560米左右,杂物房400余间,清理乱堆乱放700处左右,清理边沟3公里,清理粉碎草垛50个,清理废弃垃圾78方左右,在村内行道旁栽植云杉2000余株、村上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条件日益好转。但是,在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的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古洞沟村实现脱贫致富还与国家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现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本地的村民除了种地和养殖外,几乎没有致富产业。

四、古洞沟村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发展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论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