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栏目:工作总结发布:2020-10-24浏览:2954下载201次收藏

经济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1、研究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定义: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简言之,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一定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政治经济学是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2)政治经济学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 → 马克思

(奠基人)           (集大成者)《资本论》

           古典经济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研究的是生产关系

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若只问一个或某几个,也是它的研究对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①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1840s)以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为背景/典型。

②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批判性的原创性理论(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说)

3、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再生产

(1)物质资料生产

①定义: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过程。

②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人)、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原材料)

               劳动力+生产资料        构成了生产力(劳动力:人的因素;生产资料:物的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   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力+生产工具+辅助资料+劳动对象

③劳动者的劳动是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具有决定性作用。

④生产工具具有衡量社会生产力先进与否的重要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eg:农业时代  →  工业时代   →   网络时代

   动力(黄牛)(蒸汽机、电力机)(计算机、大数据)

生产工具逐步先进化,代表生产力的变化,因此,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2)社会再生产

①定义:社会再生产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周而复始、往复不断的运动。

②构成:从内容看: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从规模看: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是一次生产的两个方面。(同时发生+不可分割)。

③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和后三者的关系:生产决定后三者,后三者影响和制约生产。

对象

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    质量水平

创造动力(新app)

目的

调节生产(4g→5g)

消费→生产    动力

创造新的劳动力(月嫂、教练)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所有制形式(所有制构成生产关系基础,并决定其性质)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

分配形式

所有制: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一种制度。  

所有制  私有:奴隶、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

        公有: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主义社会

⑤社会再生产的两种方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超过原有规模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根据其实现形式又可以分为:

外延扩大再生产(效率不提高、粗放型扩大再生产)

内涵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集约型扩大再生产)

区别两者的关键词:在于是否存在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

二、★商品经济

 

1、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的三个经济形态:(这种划分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eg:武大郎卖烧饼,最开始一天做10个,刚好够自己吃,自给自足,这就是自然经济。

    后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武大郎的烧饼一天可以做100个了,但是自己还是只能吃10个,所以他就拿其余的90个去交换,摆摊卖烧饼,这一买一卖,将烧饼换成钱,就形成了商品经济。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区分标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交换→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

(2)商品经济

①定义:商品经济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形成交换需要有的条件  较发达的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和前提)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②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不是大自然产生的,是劳动产品。

                            一个商品具有交换的特征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爸爸与儿子的关系)

①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计划经济: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③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不存在计划+市场)

3、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①使用价值:

·★有用性

eg:对别人的使用价值→牛肉面对顾客的有用性;对自己的价值:农民自吃自用的蔬菜。

·自然属性:天生、本身就有的→水—解渴;粮食—充饥。

②价值

·前提:商品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eg:比如王鹏生产裙子,龙哥种茄子,不管哪种劳动,都有体能的消耗,这个体能消耗大家都是通过吃饭、喝水、睡觉获得的,所以说每个人的体能在本质上都是无差别、一样的,这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社会属性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

eg:粉笔的所有老师当中,只有王鹏是300斤,那么,300斤的这个人一定是王鹏。

商品经济:        交换  +  生产

商品:            交换  +  劳动产品

二因素:(有用性)使用价值  +   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   抽象劳动

差别

大小

使用价值

价值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区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eg:手机贵,价值量大;手机壳便宜,价值量小,但生产手机和手机壳都需要人类劳动,所以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③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性:商品的内在矛盾,通过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占有(生产者生产了商品没卖出去而是自己用,该商品只有使用价值)

·统一性: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与商品中,缺一不可。

价值→劳动/生产→交换→有用性(使用价值)

有价值就有使用价值,★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则一定没有价值)。

eg:在“作画”这一劳动中  

刘老师——无人要——没有对别人的使用价值——无价值——“作画”劳动只是私人劳动。

齐白石——有人要——有了对别人的使用价值——有价值——由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④商品二因素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

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eg:手机:水 是1:2000(手机对水的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3)劳动的二重性(李嘉图提出,马克思完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劳动的具体形态(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②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二者同时发生,不可分割。

使用价值        价值

创造          创造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转化条件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满足这个条件之后,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了,即同时有价值)

eg:在“作画”这一劳动中,刘老师画画是私人劳动,在作画的时候要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动作,比如铺纸、沾墨等,因而这是一种具体劳动,在这种具体劳动中产生了对自己的使用价值。因为刘老师画的画没人要,所以不具备价值。但是齐白石的画有人要,就由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一旦这一转化实现,齐白石的具体劳动就可以和抽象劳动同时存在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进而说明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原则  价值的大小由劳动的多少决定

                           劳动的时间衡量劳动的多少

①商品价值量的定义: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量的规定性),而非个别劳动时间。

平均的技术条件

指三个“平均”    平均的熟练程度

平均的劳动强度

eg:

张三

李四

王五

生产水杯(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

18h

20h

22h

20元

赚2元

0

亏2元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h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技术条件下,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④生产商品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与生俱来的,如搬砖。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掌握。

(2)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高                               少                    小

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

           低                               多                    大

单位(一件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四对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基本矛盾)。

原因:私人劳动决定了“商品”是否能成为商品。

三种情况对比

商品生产者的收入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样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劣势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优势

启示:要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三、★货币与经济规律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是核心、本质、内在

交换价值是价格的表现形式   价格和交换价值是外在表现

使用价值

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有用性)

价值

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

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一头牛:两只羊)

价格

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1、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1)起源:价值形式的演变。价值形式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或偶然价值形式→扩大(总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两把斧或

一只羊换两把斧     一只羊可以换 三斗米或   质的飞跃阶段   指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半头牛                     价物                        

(2)货币的本质

①商品的矛盾  内在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外在表现:  商品    货币

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被同一主体占有。eg:小张拿20元钱去买烟,在没有买之前,小张占有货币,老板占有商品,他买了之后,小张让渡给老板货币,老板让渡给小张商品,无论买与不买,小张或老板都不能同时占有这20元钱和烟。

(3)货币的形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代用券)→信用货币(纸币)。

①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最初只是商品

金银=商品+货币

②  金属币:货币+商品→有价值

纸币:货币→无法成为商品→没有价值

③关于纸币:购买力来自于政府信用。

            不是商品,不具备价值。

2、★货币的职能与流通规律

(1)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货币可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自身必须有价值。只有金属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注意】金属币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纸币无法充当价值尺度。

        价值与价格的变化成正比。

②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③支付手段:“赊”字相关的全是支付手段,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执行支付手段的是现实的货币。

④贮藏手段:将财富“保存”起来,只能是金属币,又称为“货币蓄水池”,不存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⑤世界货币

【补充】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粮票不是代用券,金银是代用券。

        货币职能五分法: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四分法

        纸币只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小红把5000元放在保险柜——为流通手段做准备。(不是贮藏手段)

储蓄卡(借记卡)=微信、支付宝    流通手段

信用卡(贷记卡)=花呗            支付手段

(2)货币的流通规律:来计算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到底有多少。

①货币流通需求量=待实现商品价格×待实现商品数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eg:100瓶矿泉水,1瓶2元,1元货币平均流通5次,货币流通速度是多少?

  (2×100)÷5=40元

  (p×q)÷v=…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的流通规律要以金属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①通货膨胀(纸币超发了)           货币的价值↙

“钱”>商品数量(实际需要的钱)   商品价格↗

②通货紧缩                         货币的价值↗

“钱”<商品数量(实际需要的钱)   商品价格↙

③★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整个商品经济都适用)

        有利于  债务人

通胀

不利于  固定收入、中产阶级、债权人(对变动收入、富人、极端贫困者影响较小)

3、价值规律

 

(1)★内容:价值量的决定+价值量的交换

(2)★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结果: 配置社会资源。

促进技术进步,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产生优胜劣汰,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补充】

 

·商品一定有价值       √

·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

·有价值一定是商品     √

·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 ×

·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 √

·有使用价值一定有价值 ×(空气)

四、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资本与资本运动总公式

(1)资本

①定义:★资本是不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谋求自身增值

eg:小明有一万元,一个用途是吃喝玩乐,另一个用途是购买股票,那么资本就是购买股票。

②资本的形态

·货币资本: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

·实物资本: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实物资本又包括两类,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和以商品形态存在的商品资本。

·无形资本: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并且具有强大增值功能的一类特殊资本形态。通常以技术、品牌等为代表。

·虚拟资本:独立于现实的资本运动之外,能给持有者按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通常以股票、债券等为代表。

(2)★资本运动总公式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①资本运动总公式:g——w——g'(表示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

g'=g+△g  △g表示价值的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②剩余价值

g—————————————w——————-——————g'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实物资本)  (商品资本)       (货币资本)

16元钱    购买    原材料和厂房 生产环节    水杯售卖环节(卖了) 20元

投进               多出的4元就是剩余价值                  拿出

其中,购买环节和售卖环节统称为流通环节。

      购买环节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环节是剩余价值真正产生的地方。

      售卖环节实现了剩余价值。

g'>g   g'-g=△g(剩余价值m)

         20-16=4元

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是自己的工资(6元)

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部分,是剩余价值(4元)

剩余价值只产生于生产领域:

eg:                    16元(成本)

c原材料(10元)

v工人工资(6元)

m(4元)

 

20元

③资本运动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解开资本运动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可以被大家购买)。

(3)劳动力商品:

①定义: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是商品,而非人。(如老师上课出卖的是上课能力,而不是老是这个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

劳动者具备人身自由,可以出卖劳动力使用权。(一个人穷得只有自由)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活下去(一个人穷得一无所有)

③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他所拥有的)劳动本身/全部劳动。(老师的使用价值是上课,厨子的使用价值是做菜)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本身

·劳动力的价值:生产一个“劳动力”耗费的劳动。(生产一个“劳动力”是指一个人上班,不是全天全年无休,而是有一定的休息时间,这个人的吃、喝、住、行就是生产一个“劳动力”的费用,再如一个老师上课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教育和培训。)

★劳动力的价值=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资本主义工资=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资本主义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它在表面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与价格。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工人的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创造的价值被工人自己吃掉    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吃掉

(工资)              (剩余价值)

恰好满足工人维持生存和教育培训

2、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资本

(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按照是否可以增值划分为不变资本(不增值)和可变资本(增值→有且只有劳动力)

机器、厂房、设备                           固定资本

                         不变资本

原料、材料、辅助材料     

                                           流动资本

劳动力                   可变资本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①固定资本:多次周转

②流动资本:一次性周转(汽油、电、劳动力)

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

概念

商品卖出后,一次可回收成本

商品卖出后,不能一次回收成本

资本周转速度

eg:资本家买了50斤橙子(流动资本),一台榨汁机(固定资本)——生产橙汁

【易混概念辨析】

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工人工资

不变资本

工资以外的一切

资本流转速度

流动资本

一次回本

固定资本

多次回本

(3)资本构成

①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    价值不增值的

可变资本(v)     价值增值的

②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c)   技术高的代表

劳动力(v)     技术低的代表

③有机构成:反映了技术变动的价值构成( cv )

价值构成  技术没变

          技术变了:有机构成

c     买原材料导致变动的→价格构成

v     买新设备导致变动的→有机构成

3、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与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产生的两种方式

①绝对剩余价值:工作时间的延长,增加工作强度,降低工资。

②相对剩余价值(社会整个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工作时长不变,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上升。

③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生产率提高带来的。

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劳动时间

产量

市场价

总价值

社会

8小时

8小时

1

5000¥

5000¥

貂蝉(个别)

8小时

4小时

2

5000¥

1万¥

 

多出来的5000¥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获取方式

主体

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劳动时间——加班

整个资本家阶层

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2个

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时间不变,提高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个别资本家

(2)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是本质

①★剩余价值与利润    利润是转化形式

两者量上相等,质上相同

(3)利润:★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物(c+v)

反映的是剥削    m→资本家吃掉的

剩余价值率:    v→工人吃掉的

利润率:            m→企业赚的钱

反映的是盈利能力   c+v→投入的本钱

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4、资本积累及其两种方式

(1)定义: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老板赚的钱)

(2)资本积累的两种方式

最初资本

a企业(50万)

b企业(30万)

c企业(20万)

总规模(100万)

积聚

a 80万

b 30万

c 20万

130万

集中

a+b+c+d(股份制合并)

100万

两者都可以改变个别资本规模,但改变社会总规模的是积聚。

【补充】“凡是赚钱的东西”其本质/来源/源泉都是剩余价值,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看到“赚钱”、“增值”源泉有且仅有剩余价值,来自于工人的劳动产物。)

       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地租都来源于产业工人和农业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让渡给盛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地主的一部分。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矛盾不可调和,资本主义就会走向共产主义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产能的相对过剩。

第二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股份制。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是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

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不是社会主义的共性,是中国特有阶段)

表征含义:生产力水平低

经济制度:     公有制    +      多种制度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平均主义分配)、

按需分配

 

              主体决定主体        尾巴决定尾巴

(2)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计划/市场体制)

体制不属于制度范畴。

体制不需要和制度一一对应。

①市场和计划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②我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宏观调控。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

①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②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

(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①经济制度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②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不能写作并存)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和集体所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