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兰的青绣之恋
马秀兰的青绣之恋
文/王祥奎
一簇簇牡丹竞相争艳、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小小的绣花针在马秀兰的手里就是一枝神奇的画笔,穿上七彩的丝线,绣什么像什么,所有的景物、生灵都会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热爱刺绣的豆蔻少女,到今天的青海奔羚有限公司总经理、“青绣基地”负责人、“2019年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铜奖、中国风创意布艺书签书套系列大赛铜奖获得者”……
一路走来,马秀兰用她的勤奋和执著诠释了刺绣的魅力,也推动了青绣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发展。
一
艺术从来都是出其不意的,但一定有一个苦苦练习的过程。在艺术面前,没有谁能一蹴而就,是天分加苦练,当然,传承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正所谓“门里的艺,学起来利。”
“根根丝线,闪耀吉祥光芒。双双巧手,绣出美好生活。种种绣法,传承千年技艺。”打从记忆开始,马秀兰就看着母亲经常手不释绢地刺绣,那些花花绿绿的线头,在母亲来来回回地织经绣纬中,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那石榴花和它成熟的果实,那展翅欲飞的蝴蝶,那叫不出名的小鸟……最终,这些被称为“针线”的作品,一个个定格在鞋垫上、袜根上、枕头上,还有的变成了袖珍的钱包和针线包,有些成了香包、荷包,挂在人们的脖子里,藏在胸前……艺术就这样在不觉间混进了切实的生活中。
马秀兰常常问母亲的绣技从何而来,母亲总是微微一笑,说“傻丫头,哪一个撒拉的艳姑不会绣花?”话虽这样说,马秀兰发现,自己母亲的“针线”,实在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从那时候起,马秀兰就立志要把母亲的手艺全部学到家。
“夜晚,伴着昏暗的灯光和窸窣的虫鸣声,一位撒拉族妇人一手拿着绣绷,一手拿着绣花针,在布料上飞针走线,一旁呆着纱巾的女儿趴在妇人腿上,安静地看着妇人。”这是马秀兰最早关于母亲的记忆。
在记忆中,那时候所有的绣花都是为了实用。那些鞋垫、袜根是很快会烂的,而枕头之类的虽然用的时间长一点,但终归还是要更换的。因此,在农闲季节,母亲都会穿针引线,游走在丝线和丝娟之中……许多时候,马秀兰看着母亲配线,懂得了每一种线的不同品质。什么线绣在什么布上,才会显得熨帖,显得相辅相成,巧然天成!知道了那些色彩的名称,知道了哪些色彩相仿,哪些色彩相离,学会了色彩的搭配。慢慢地,也学会了图案的设计和透视的关系,学会了怎样走针,怎样引线,明白了哪些线条明走,哪些线条暗行……年少的她也经常在母亲放下正在织绣的物件离开后,偷偷地绣上几针。起首,不是针脚歪了,就是丝线走不齐、走不到位,常常引得母亲不得不返工。后来,母亲渐渐看不出哪些是自己的针脚,哪些是女儿走线。再后来,马秀兰会偷偷给自己绣个荷包,揣在怀里,偶尔也给姐妹们送去一两个。
不管是在多么艰苦的岁月,慈祥的母亲也从没有忘记传承刺绣手艺的使命,而且格外严厉,有时候要求她必须从早绣到晚。除了学习刺绣技艺,母亲还会给她详细讲述图案的特点、风格等等,将对刺绣的理解融入到技艺的传承中。
不断地练习加上对色彩和图形与生俱来的感悟能力,马秀兰的“针线”在村里小有名气的。那时候,谁家打发丫头,先要央及村里有名的绣娘做一些必须的“针线”,那些鞋袜枕头之类的“针线”最终是要在婆家展出的,叫做“摆针线”:花花绿绿的“针线”会挂满婆家的院子,全村的人们都要前来一睹娘家“针线”的芳容,没有绝佳的绣技是挂不出去的,而马秀兰的“针线”随着出嫁的姑娘,在各个村子里传来传去,成为妇女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少女们眼中抹不去的惊艳!
随着年岁和见识的增长,马秀兰看到了更多的织绣方式,而且让她对刺绣有了一种全方位的思考——土族的盘绣、藏族的堆绣、苏绣、湘绣……原来,绣花还有着更为丰富的线条、图案和色彩搭配、还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走针方式,这一切令她激动万分。在仔细揣摩各种绣法的同时,她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将不同的绣法揉进同一个图案当中,使那些原本稍显呆板的画面显得更加生动鲜活,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艺术的张力。
马秀兰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善于观察学习。她的作品没有固定的图案模式,除了跟母亲学到的传统花样外,想要绣的东西都出自心中,这跟她平时对身边实物的仔细观察及深度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撒拉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家家户户的花园里种满牡丹、芍药、月季等花草。闲暇之余,马秀兰就蹲在花坛边看花,并思考如何将丝线将牡丹、芍药这些花花草草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如何做好丝线的搭配……
胸中有丘壑。穿针引线前,马秀兰在心中就已经谋划出一片织锦,针针相连、线线相惯,反反复复,复复反反中,娇艳的花瓣风中摇曳,垂垂欲滴的露珠正在做跌落前的最后一跃;眸然尚可见刚刚落在花蕊上的蝴蝶翅膀还在抖动,嗖呼又发现远山氤氲着一场雷雨;悠悠白云令人欣然,丽丽花蕊让蜂辐辏……
“选对绣稿,配好线色,用好针法”,是刺绣艺术工作者绣制出一幅令人瞩目的艺术作品的前提。在青绣事业中,马秀兰始终遵循此法,与绣娘们一道认真绣制每一幅作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秀兰和她的绣娘们用一颗绣花针绣出了自己灿烂的人生,延续了中华少数民族灿烂的撒拉族刺绣文化遗产。
二
在青藏高原特色产品生意圈里,提起女强人马秀兰来,知道她的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这不光是她的人品,还有她的产品的质量关及企业的文化观。
马秀兰的青海奔羚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这是一家专业从事滋补保健品的企业,主要从事批发零售青海玉树冬虫夏草及藏红花、青海柴达木野生枸杞、诺木洪红枸杞、昆仑雪菊、胎菊、野生祁连黄菇等名贵青藏高原土特产及昆仑玉等民族工艺品。
在全国各地跑销售的日子里,马秀兰对各地各个旅游景点上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所触动,也呼醒了马秀兰刺绣的天赋意识,激发了她对撒拉族刺绣特有的灵感。
“我的家乡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族自治县,但是撒拉族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并不多见,青海所有景点上摆放的全部是从西宁小商品里批发来的东西,没有本地地方特色。”于是她准备打造以撒拉族刺绣为主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直到2008年,一种叫“十字绣”的刺绣手工艺在河湟谷地开始流行,马秀兰似乎也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路径,找到了自己值得倾尽心血的事业的真正起点。
为此,心灵手巧的马秀兰重新拾起彩线和绣针,并备齐了绣架等刺绣用具,开始了改变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刺绣,迈出了青绣艺术生活的第一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马秀兰早晚勤学,寒暑不易创作刺绣作品,又有家风熏陶,更重要的是有把刺绣做成事业的信念,在传承撒拉族刺绣的同时,希望带动家乡妇女依托刺绣致富。有了信念支撑,就有了前进的不竭动力。xxx年,马秀兰创建了青绣坊,专心致力于青绣的保护传承。
由于马秀兰潜心钻研,加之博采众长,其刺绣技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作品针法运用更加娴熟,画面能够随意构思和布局,更好体现创作主题和思想,为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刺绣作品奠定了基础。她绣的特色香包、挂画、挂件等作品都很有艺术韵味,兼具实用性和时代感,成为颇受欢迎的非遗文创产品。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在传承青绣的路上,马秀兰依托撒拉族刺绣开始了产品研发之路,从图案设计到研发,全部都是她独立完成。为此她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先后到广州、苏州等地进行学习,学习品牌打造、色彩搭配,并结合其他民族的特点,将这些特点与撒拉族文化相结合。几年下来,她相继设计研发了撒拉族刺绣系列的旅游产品,如挂件、香包、钱包、挂毯、挂画、首饰盒、抱枕等近10多类,并在各类旅游大赛上多次获奖,极大地丰富了青海本地旅游产品的品类。
随着设计理念的日趋成熟,产业发展的日趋稳定,马秀兰最先想的不是自己,她把所有设计的东西全部交给了本地的一些家庭困难的妇女来做,为妇女们创造一份就业的机会,并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图案样式,不仅开发出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为主的特色河湟民间刺绣,也带领各族妇女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虽然河湟民间刺绣是我们河湟地区的艺术瑰宝,但单一的刺绣形式无法满足市场大众的需求。”基于这个原因,马秀兰开始尝试起了不同形式的刺绣方式。
“妈妈说必须保留传统技艺,让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撒拉族的刺绣,而不能只是好看,却没有自己的特色。”在采访中,马秀兰说,“在妈妈眼里,传统刺绣不只是维持生计的手艺。作为传承人的后代,我们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作为撒拉族刺绣的传承人,马秀兰和她的绣娘们一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努力探索。她们较为一致认为,可以接受传统刺绣在用料、形状、用途、颜色等方面的改变,但是在绣法和工序上坚决不能改变,因为绣法和工序是青绣最核心的特点。
在马秀兰的青绣坊,除了墙上挂满马秀兰和她的员工们创作的刺绣作品外。每一幅作品都浸透她的心血,每一幅作品都饱含她和绣娘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每一幅作品都体现出她对家乡的热爱,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她的梦想和希望。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青绣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虽然有很多独特的韵味,但是想走出深闺远销国内外市场,还需要融入时尚元素,满足国内外客户的审美需求。“虽然我们的刺绣产品得到了客户的喜爱,但目前需要突破的是如何与科技融合,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创意开发出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产品,让青绣传递出更多时尚气质,并借助‘互联网+’快车,让刺绣产业走得更远、更长。”在采访中,马秀兰对笔者说。
“现如今,太传统的东西不好卖了。融进土族盘绣、藏族堆绣、苏绣、湘绣等绣技工艺以后,我们的刺绣做工更加精细,色彩更加丰富了,绣出来的产品更加受欢迎了!”在青绣坊,马秀兰指着一副《富贵牡丹》刺绣的产品说,这种“改良”而不“变质”的做法,保证了撒拉族刺绣鲜活的生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目前,她的青绣已形成系列手工艺品、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作和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格局,研发制作的手工艺品长期销往全国各地,并且准备与国外客商进行洽谈,让它们走出国门。
如今,马秀兰除了每天打理冬虫夏草等青藏高原土特产品的生意外,剩下的所有精力都放在青绣事业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久了,马秀兰的大大小小作品都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还有不少邻居专门前来学习。
在青洽会,前来参观的游客曾评价,马秀兰青绣坊的作品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很大气,很有内涵,很是不平凡的针线。仿佛有着远古的味道,又夹杂着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非常耐看。
记得2020年青洽会上,一位游客在马秀兰青绣展厅内驻足良久,并由衷地赞叹道:”感受着马秀兰青绣坊的每一幅作品的风格,感受着那一针针、一线线连缀在一起的色彩:拆开来,无非是一团团的线头,怎就能绣出如此锦绣?那些色彩在画面上,早已不是它原先的色彩;那些线条在画面上,也早就不是原先的线条。它们相互协调着,相互帮衬着,变成了新的色彩,构成了新的布局,有了新的生命……”
在做强做大青绣坊 同时,马秀兰还致力于青藏高原特色产品的销售生意。加之“青绣坊”建设的如火如荼,荣誉也随着作品的扩散纷至沓来:2016年海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奔羚野生黑枸杞礼盒荣获优秀金奖,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奔羚昆仑雪菊礼盒荣获铜奖。2018年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野生照枸青花瓷礼盒荣获铜奖。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土族盘绣绣片荣获银奖……
荣誉仅仅代表过去,带领姐妹们发家致富,才是马秀兰最大的心愿。目前,俞兰的各种产品每个月都有xxx幅的产量,许多作品除了旅游销售外,也有很多被收藏家们所收藏……
……
有成就的青绣传承人,对于马秀兰来说,刺绣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自己选定的生活方式。冬去春来,她十余年如一日耕耘于无止境的刺绣艺术天地里,在当今青绣坛独树一帜。她既很好地传承了传统刺绣技艺,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刺绣语言,并由此绣出了自己的亮丽人生。
马秀兰的青绣之恋
本文2020-10-08 22:18:07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2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