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现将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如今的康乐大地,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各民族群众相亲相爱、荣辱与共、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华丽篇章。
宗教界人士自愿捐助物资慰问抗疫一线工作人员
全县宗教活动场所主动关闭,暂停开展一切宗教活动
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夹道欢迎抗疫英雄
案例一:各族各界团结一心战疫情。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康乐县30多万各族儿女在县委、县政府的团结带领下,打响了一场全县各族各界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抗击疫情疫情的防控阻击战。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全县各族各界彰显民族团结的场景处处皆是,他们中既有党员干部、也有民族宗教人士,既有医护人员、也有普通群众,既有花甲老人、又有稚嫩孩童,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地方、属于不同的民族,但大家心是连在一起的,共同期盼美好的“春天”早点到来。为了防控疫情的需要,全县宗教界在一天之内全部关闭了宗教活动场所,暂停了一切宗教活动,体现了各宗教在大难面前高度的自觉和空前的团结。同时,各宗教活动场所、广大宗教界人士、非公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愿捐款捐物,慰问一线工作人员,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坚定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面对疫情,康乐各族儿女与全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县医院罗春梅、李小娟、王艳琴、高菲菲4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共赴武汉,用实际行动践行职业精神、彰显女性风采,成为疫情防控中的最美逆行者。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康乐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行,用一颗颗感恩、淳朴、善良的心,用点点滴滴的善举和爱心,助力疫情防控,让亲如一家、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之花,在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散发出沁人心扉的芬芳。
康乐县古树名木植物园建设项目效果图
宗教界人士为康乐县古树名木植物园捐赠牡丹树
康乐县古树名木植物园中的56枝民族团结牡丹树
案例二:众手栽植古树名木植物园。众人拾柴火焰高,绿满家园康乐美。为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山水、宜居”的新型县城,全面提升县城品位,县委、县政府规划设计在县城三岔河虎关段生态恢复区域内精心打造牡丹观光园,使康临一体化区域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县上发出“共创园林城市,共建绿色康乐”名木古树捐赠活动倡议后,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争当绿色文明使者,踊跃参与牡丹捐赠活动,短短两个月时间,收到全县各族各界人士捐赠牡丹树7500多株(百年以上牡丹65丛)、百年以上丁香4棵、桃树3棵、探春2丛,其中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捐赠牡丹700多株,建成了100多亩的康乐县古树名木植物园,共同助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古树名木植物园的建设不仅凝聚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力量,加深了各族群众的情感交流,也让各族群众争当绿色家园的守护者,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用双手共同画出民族团结最大的同心圆,共同见证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盛开,也收获了满满的民族团结之情和民族团结大爱。
新建成的虎关乡关北村王家湾集中安置点
王家湾集中安置点通户路
案例三:集中安置打造幸福家园。虎关乡关北村位于临康和二级路沿线,全村共有10个社,476户,1976人。10社王家湾共29户人家,是全村唯一的回族聚居社,地处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该村群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该村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了党委、政府的一大心病。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安排部署下,虎关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与位于川区的二十铺村汉族群众商议,计划在二十铺村川区规划一片土地,将王家湾群众集中安置到川区,彻底解决他们的困难。经过反反复复、耐心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赢得了当地汉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十铺村汉族群众同意出让土地集中安置回族群众。从 2019年11月开始,王家湾回族群众开始整体搬迁,到今年5月份,29户全部完成搬迁,住在交通便利、环境整洁的新农村里,房间内电炕、暖气等设备一应俱全,开始了全新的幸福生活。自王家湾29户回族群众搬迁入住以来,关北村回汉群众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汉族群众将自己新建的养殖大棚租给回族群众养殖牛羊,全村呈现出了民族团结促和谐、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喜人局面。
以上案例,仅仅是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康乐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着力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载体,扩大参与范围,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巩固和扩大了全县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上求广度。始终把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来抓,分类实施宣传教育“全覆盖”工程,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邀请专家学者专题辅导、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百场万人大宣讲”等活动,在党员干部、青少年、各族干部群众中持续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进一步扩大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知晓率和知晓度,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深走实,在全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广泛共识。
二是在营造浓厚宣传舆论氛围上求热度。每年宣传月活动期间,隆重举行启动仪式,组织30多个县直部门联合开展大型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品、悬挂横幅、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集中开展宣传活动,采取编印宣传资料、举办书画展、制作专题片、文艺演出,在主要公路沿线设立大型宣传牌、县城主要街道隔离带制作道旗、宣传牌,利用灯箱、广告、电子屏、出租车顶灯等滚动播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各单位、各乡镇制作宣传展板,在各族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努力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今年第十七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对在近年来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三是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上求深度。积极争创国家、省、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在社会各个层面选树了一批示范性、标杆性先进典型。全县有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31个,州级示范单位49个,省级示范单位5个、教育基地1个。25个模范集体、24名模范个人受到州上表彰,2个模范集体、4名模范个人受到省上表彰,1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表彰。同时,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在县电视台常年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宣传专栏,联系省州有关媒体通过记者走基层、制作专题片、动态新闻等,深度宣传报道康乐县民族团结先进典型,集中报道在民族团结进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多篇反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的新闻稿件和视频节目被国家、省、州报社、电视台、网络媒体采用,全面展示了康乐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民族团结新气象、创建工作新局面。
四是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品牌上求力度。充分利用康乐独特的人文历史、地缘特色、民族民俗和生态禀赋,着力打造“一墙一园(街)一游一网两馆五融多点”为支撑的创建工作特色品牌。将县城滨河文化广场打造建设成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在公路沿线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墙,在重点乡镇、村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主题小广场、小花园;利用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和县博物馆,组织干部职工、社会各界、青少年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莲花山、草场沟、竹子沟等旅游景点,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游活动;及时开通“康乐民族团结故事”微信、微博公众号以及快手账号,“线上”“线下”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党的建设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打造25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征集设计完成了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标识(logo),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书画展、诗歌朗诵比赛、有奖征文活动和手抄报征集活动,努力使创建工作突出康乐特色、彰显康乐底蕴、形成康乐经验。
五是在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求温度。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集中实施“3+1+1”冲刺清零行动,2019年底全县8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3%,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的伟大壮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旅游、肉牛、劳务、育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加各族群众产业收入。全覆盖实施“一拆四改两化”工程,全方位推进农村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大规模开展种花种草、园林绿化行动,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美丽康乐更加响亮。扎实开展控辍保学攻坚战,失辍学学生全部劝返入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71%。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2所,做到了农村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资助全落实、待遇全享受。完成危房改造2497户,1066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全部建成入住,让各族群众在下山入川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和供水不稳定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100%。全县农村通村道路硬化率100%。
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本文2020-08-06 16:24:55发表“汇报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2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