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读懂人民的含义与价值
党课讲稿:读懂人民的含义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重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热情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那么,“人民”的概念究竟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中国共产党如何把人民团结起来形成磅礴力量?
★ “人民”的概念从哪里来
最早使用“人民”(people)一词是古罗马人。罗马人把贵族、平民看作人民,人民是正义的化身,人民对应外邦敌人。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进入封建神学政治时代,人民开始“睡觉”。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人民”开始醒来,“人民”的概念被当时的学者和政治人物捡起来,一下红遍全球。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指出:“旧的法国革命时的英雄卡米尔·德穆兰、丹东、罗伯斯比尔、圣茹斯特、拿破仑,同旧的法国革命时的党派和人民群众一样,都穿着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即解除桎梏和建立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革命让“人民”站起来,让王权和教权倒下去,国王上了“断头台”,“人民”占据了国王腾空的位置,进入了“谁宣称拥有了人民,谁就可以来一场革命”的大时代。
卢梭曾区分过人民、公民、臣民等概念。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指出:“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被称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比较时,乃称它为政权。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作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作臣民。”随着卢梭等众多西方学者著书立说并广泛传播,“人民”逐渐成为现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人民的概念传到马克思那里,马克思给它增加了阶级性。《共产党宣言》中文版中“人民”一词共出现97次。人民的概念传到列宁那里,列宁也给它增加了阶级性。1905年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文后记中写道:“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来抹杀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概括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列宁认为,人民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俄国,“只有人民,即无产阶级和农民,才是能够取得‘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的力量,我们是就主要的巨大的力量来说的,并且把农村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分别算到了这两种力量中去。”
★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
20世纪初,“人民”一词传到中国。随着清末立宪运动的兴起,“人民”的使用更广泛,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如1904年《新民丛报》刊发的《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一文开宗明义指出:“天下未有无人民而可称之为国家者。”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君主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称谓的“人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
党课讲稿:读懂人民的含义与价值
本文2019-10-25 10:53:33发表“党会党课”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1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