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以历史思维理解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以历史思维理解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党课授课人:xxx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思维及其作用,倡导历史思维这一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央更是从历史的高度做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决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历史中生成,在历史中得到检验。用历史思维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进行理解与把握,才能真正认同与坚守我们的初心。
1.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产生的历史条件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在对历史命题的回答中、对历史使命的承担中奠定了自己的初心。
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古老的中国被迫卷入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进程。马克思也曾将自己的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他充满同情地谈道:“摇摇欲坠的亚洲帝国正在一个一个地成为野心勃勃的欧洲人的猎获物。”西方列强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的衰落、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在强大外敌与羸弱内政的双重挤压下,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日益陷入穷困,既无尊严,又无温饱,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与鸦片战争后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反差。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命题十分明确,那就是摆脱受压迫与剥削的命运,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从而给亿万民众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应当说,当时的先进分子对这一处境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之做出了艰苦的探索。但是,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对中国现实状况的科学分析与有效的阶级动员,诸种社会抗争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从这一科学理论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我是谁”的自觉。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出发点、归宿与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她把自己视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工具。中国共产党脱胎于中国的大地与人民,是因中国当时的历史命题而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必然产生的最朴素与最直接的追求。
2.历史赋予坚守初心的时代任务
为中
党课讲稿:以历史思维理解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本文2019-10-10 10:35:23发表“党会党课”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16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