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世遗”之路回眸
罕世技艺 无价遗存
闽东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世遗”之路回眸
(陆则起 张仁寿/文 刘岩生 郑道居/图)
编者前言
2009年10月1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由宁德市屏南、寿宁两县为主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市第一个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项目。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业的依托。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闽东廊桥及传统营造技艺无疑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重要内涵。民族的便是世界的,也是广大海内外游客所青睐的。宁德市眼下正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宁德的旅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此,《闽东日报》本期特别策划,对闽东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世遗”之路进行长镜头回顾。
传统技艺 源远流长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木建筑技艺与桥梁建造技术的结合典范。
据史料记载,我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熟于十二世纪初的北宋中晚期,宋代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也是至今唯一以绘画形式存世的北宋木拱桥。然而,虹桥在中原大地前后只存在大约二三百年,因宋室南渡与黄河泛滥改道,至元明,虹桥在中原就再以难觅踪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文物工作者在闽东北与浙西南发现了形似虹桥而有廊屋的木结构桥梁,经国内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等考察研究,确认闽浙两省存在的木拱桥就是“消失”了近八百多年的“虹桥”,同时比较于“汴水虹桥”,在技术与结构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进。以福建屏南千乘桥、龙井桥为代表的10座闽浙木拱桥正式被编入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从而奠定了木拱桥在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学术与科研地位。
作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自宋代传承至今并被传承人不断再创造的见证,我国目前还遗存着不同年代、不同构造、形态多样的古代木拱桥110多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宁德市(现存55座)、福州市(现存9座)、南平市(现存12座),浙江省的温州市(现存6座)、丽水市(现存26座),遍布闽江以北、瓯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现存的闽浙木拱桥大多数是单孔跨,多孔跨的木拱廊桥有屏南的万安桥、千乘桥、双龙桥,闽清的合龙桥和武夷山的余庆桥等。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品类。闽浙木拱桥是“活态”的汴水虹桥,是“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
薪传不息 时代绝响
木拱桥的建造仍然延续着古老的传统,桥梁施工过程完全由手工操作,整个流程主要包括截苗木、建桥台、造拱架、架桥屋,其中造拱架是核心所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沿用鲁班尺、墨斗、木叉马、斧、凿、刨、锯等传统木作工具。在该技艺被不断地实践过程中,
闽东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世遗”之路回眸
本文2018-08-20 01:31:23发表“模板范例”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30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