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五个年活动暨促进民营经济新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栏目:动员讲话发布:2018-03-30浏览:2520下载194次收藏
  在“五个年”活动暨促进民营经济新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五个年”活动暨促进民营经济新发展动员大会,要向全社会传递三个强烈而明确的信号。一是强化一个认识。民营经济是宁国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是践行五大发展、构建五大生态、开展“五个年”活动的主力军、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实现县域振兴的根基所在、动力所在、希望所在,支持民营经济新发展须臾不能放松、丝毫不能懈怠。二是表明一个态度。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广大企业创新创业、勇创佳绩,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经济实现新发展、再创新辉煌。三是发出一个呼吁。各级各地、各界人士都要立足新形式、新要求,切实做到企业转发展、干部转作风两个转变,大胆干、创新干、加油干,齐心协力推进宁国县域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一、领跑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新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经济支撑性强。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70%的社会投资和税收、80%的国内生产总值、90%的社会销售总额和100%的进出口贸易。二是发展基本面好。2017年,全市规上企业利润总额达51.2亿元,占宣城市总量近一半;全市争取上级直补企业的项目资金达2.2亿元,占宣城市总量的三分之二。三是总体质量优。人才创新工作经验被省委作为“1号信息”全省交流推广;质量品牌工作得到省委和宣城市委领导的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四是动力活力足。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0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9%;万人拥有企业数突破200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差距和问题。一是总量优势不足。对比省内,由于近年来中心城市带动、要素聚集的红利作用,部分县市高速发展,我市排名略有下滑,gdp从2007年的第9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10位,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第5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7位;总量差距拉大,从2007年到2017年,我市gdp与排名第一位县市,差距从45亿元拉大到395亿元,财政收入与排名第一位县市,差距从3亿元拉大到36亿元。对比江浙周边先发县市,由于他们处于经济转型“换挡期”的制约,总量差距逐年缩小。与临安相比:gdp方面,2007年占其41.3%,2017年占其50.7%;财政收入方面,2007年占其54.5%,2017年占其59.9%。与安吉相比:gdp方面,2007年占其66.5%,2017年占其80.6%;财政收入方面,2007年占其91.8%,2017年占其66.7%。总体看来,“领跑安徽”压力不小,“比肩苏浙”仍需加油。二是产业结构不佳。从产业看,2017 年,全市民营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为7.6:59.4:33,三产服务业比重偏低、增长乏力;从企业看,大中小企业比例失衡,2017年度实际入库税收达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2家,实际入库税收在1000万-3000万元的企业仅有8家,企业结构亟待从“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化。三是服务环境不优。有的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有的部门对民营经济研究不够深入。有的同志对新形式下如何帮企业心存顾虑,怕与企业接触、怕出问题。有的同志帮扶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向转变,人口老龄化加快,“互联网+”业态不断丰富,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凸显,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来看。一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将持续创造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空间,乡村振兴也为“资本下乡”和民营经济新发展提供新的巨大舞台。二是产业高端化与智能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制造业迈向“高精尖”、走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中高端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呈现出规模扩张与需求升级并存的新特点,不仅为企业在养老、医疗、互联网等相关产业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机会,还有利于倒逼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四是社会信息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形成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五是发展绿色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利于开拓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为企业创造绿色低碳经济机遇。六是经营开放化。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两融两接”开放格局,企业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从挑战来看。一是要素制约趋紧。国家对要素资源的指标控制越来越严,处罚越来越重,倒逼在现有要素情况下“腾笼换鸟”。二是创新动力不足。很多民营企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而“不会创新”“不能创新”,创新人才匮乏而“无法创新”“不敢创新”的困境,陷入了低端竞争陷阱。三是融资盈利艰难。信贷资源流向实体企业受阻,同时,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不断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四是相关管控从严。国家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资源节约等方面的管控越来越严,转型升级“窗口期”越来越短。五是营商环境欠佳。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为官不为”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企业家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投资障碍仍然繁多,一些民营企业面临“三扇门”的阻碍,有的民间资本甚至根本不知道“门”在哪里。

要在新一轮域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乃至“换道超车”,产业转型升级是必须要翻过的一座高山,是必须要打赢的一场硬仗。如何转型?没有现成的答案!在此,我想从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中的几对关系入手,谈谈个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些认识。

(一)关于“供”与“需”,要聚焦供给侧,实现结构平衡

供需关系是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于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寻求新的平衡。

其一,“供需失衡”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原因。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从消费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造成大量“需求外溢”。据测算,2017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2.3万亿元人民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从生产领域来看。要素的错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一些落后产能占据着大量要素、消耗着大量资源。近期,开发区对非上市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进行初步测算,亩均税收仅为5-6万元,与浙江2016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6.9万元相比,差距明显。与此同时,受要素制约,一些优质企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大好高项目无法落地。解决要素错配问题,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

其二,“破立结合”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破”就是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重点是加快“僵尸企业”出清,释放错配的资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省市县都要列出名单、拿出计划、全面稽查、上报结果。我市几年前就已启动此项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成效。下一步要借中央政策的“东风”,强化“府院联动、招商驱动、专业促动”,进一步提高处置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成果。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动能。重点是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县市始终保持领先水平,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通过完善一套政策、组建一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五个年活动暨促进民营经济新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