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纪实
大道如虹坦途畅
——湟源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纪实
文/王祥奎
“一条条连接着天际,纵横着青藏高原的大道,一座座连接着游牧与农业的彩虹,世间变大了,回家的路近了。啊!好样的湟源交通人哪,你,用汗水和坚韧化作坦途,把咱老百姓,带向小康,带向小康……”在这碧桃吐艳、柳丝轻飏的初春时节,湟源县交通运输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一阙阙灵动的诗篇……
连接农村与丹葛尔古城的柏油路上,如梭的车辆风驰电掣,仿佛是流动在“湟源”这片赤岭脚下大地上的美丽彩虹。扎藏寺至福海公路、日月山尕庄村至大石头村公路……通往各乡镇整洁宽阔的水泥路、沥青路上,客货车、私家车、农用车辆载着农牧民的欢笑南来北往;通村连户的硬化路上,不时从漂亮大气的农家院落里飞出一辆辆摩托、轿车,呼啸疾驰而去。清新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人们在感受幸福的同时,也感受着在“小高陵”精神引领下,湟源县交通所带来的便捷与发展。
一
曲曲唐蕃古道,滔滔河湟流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牵动着湟源悠久的历史。史称“丹噶尔”的湟源,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脉东麓,湟水河源头,不仅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部,也是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丝绸南路要冲,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取道日月山而抵拉萨。
它,像一条金色的彩带,飘落在银装素裹的青藏高原,留下了汉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足迹和情深意长的美好传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湟源,无论她曲折辉煌的过去,还是在“小高陵”精神引领下的充满希望的未来,都将给我们以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公路是经济腾飞的翅膀。莽莽昆仑,滔滔湟水,无论怎么审视湟源的交通,都能找到历史的启迪,现实的激情,她,畅通着高原古城的血脉,嘹亮着激人奋进的凯歌。
在“十二五” 这个重要时期,湟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苦干、实干”“小高陵”精神的引领下,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加快“综合、智慧、绿色、平安” 四个交通建设为目标,以服务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农村建设、服务群众为根本,以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注重打基础,谋长远,积极争取“扎藏寺至福海公路、城关镇尕庄村至和平乡蒙古道村出口道路、城关镇至申中大路庄公路、阿家图至华尖公路安保工程”等22项交通惠民项目,不断攻坚克难,改造和修建了一条又一条“经济路”“富民路”,以此加快推进內畅外联、连接东西、接南纳北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格局的形成。且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建设、管理、服务”并重,为丹噶尔古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为湟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
“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经过五年的建设,其交通事业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如今,蜿蜒的水泥路进村到户,农产品货畅其流、致富百姓。笔者宽阔的公路直通丹噶尔古城,外商和游客纷至沓来,县域经济发展乘势而上,一条条通往外县的公路畅通无阻,横连东西、纵贯南北,发展机遇迭出。随着湟源县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全县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对湟源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得到进一步缓解,进而为“十三五”时期的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载岁月奏新曲,听曲调悠扬,清歌欢唱,血脉畅通著华章;五度春秋磨利剑,看剑气冲天,科技先行,大道如砥绕河湟。”在一千八百光阴里,湟源县交通事业的发展却日新月异。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4年至2016年这三年的时光里,湟源县交通局完成了扎藏寺至福海、城关镇尕庄村至和平乡蒙古道村、城关镇至申中大路庄村、日月山乡尕庄村至大石头村等公路;西环路、东环路、南环路一期建设、315国道大华集镇拓宽建设、日月乡大石头村(贫困村)、大华集镇塔湾村等12个美丽乡村道路硬化任务等22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城乡间的距离,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大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见证了“小高陵”精神在交通运输事业中的落实,见证了湟源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程……
闻听中,笔者不由想起2015年与外地友人去日月山的情景,见到昔时古羌人迁徙八荒四野的通道、丝绸之路繁华的辅道、汉唐吐蕃联姻的喜道——日月山,随着改革的号角,而今依然穿越山峡河谷,游走在历史的深处。只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高速公路通向天际,钢铁洪流日夜轰鸣。被油菜花飘荡着鹅黄的花香覆盖的绿色四野里,一条条整洁的自然村硬化路,曲曲折折延伸在一座座漂亮的农家小院旁。大气、美观、优雅诸多词汇一时间跳出脑畔。
日月山,文成公主曾经摔碎宝镜,泪流成河,回望却不能,前行又感伤的山冈,而今,却是今天车辚辚,人萧萧的一处游览胜景。
“由于我县公路的的通达和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深受交通闭塞的各族群众真正尝到了交通便利带来的实惠和好处。现如今,我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农牧民致富的门道也拓宽了……”。在采访中,湟源县交通局党 总支书记、局长张万红描述了发展湟源县域交通事业给各族人民群众带来的新变化。
张万红说,湟源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连接汉文化和藏文化的重要驿站,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此,我们在乡村道路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路不通何以财通,交通是为政之大略,经济之命脉,民生之要义。多年来,县交通局作为主管全县交通的政府部门,在小高陵精神的引领下,发扬“苦干、实干”“小高陵”精神,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推进湟源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张万红说。
“交通先行先行再先行”,作为“交通建设先行官”,湟源交通人清楚明白自身的使命。面对新的形势和考验,县交通局将进一步拓宽交通建设布局,调整发展模式,全面落实“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任务。
据介绍,近年来,湟源县交通人一直恪守“廉洁奋进、使命必达”的理念,以加快乡村公路建设,造福全县各族人民为己任,结合湟源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展计划,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湟源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5年来全县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032亿元。其中乡村道路的硬化投资近0.7696亿元。截止2016年底,全县公路总路程达到了600.282多公里,乡村道路硬化4198公里。特别是纳巴公路、阿华公路、扎福公路、城大公路等22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使湟源县的道路设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湟源县9个乡镇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另外,为了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县交通局相继出台了绿色通道、乡村客车限价等一系列扶民富民政策,方便了群众出行。
在谈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时,县交通局党总支书记、局长张万红说,由于湟源县经济基础相对滞后,要实现“十三五”交通规划任务,资金需求量大,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农村公路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等级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网密度不高、技术等级低、路况差、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加快村镇道路基础设施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既要靠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更要靠自身的努力。
“十二五”凯旋之声犹在耳边,“十三五”冲锋号又已吹响,湟源交通人一直严阵以待。
“今后,我们将利用公路和公路建设者在促进湟源县经济发展和增进民族团结中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苦干、实干’小高陵精神引领下,与全县各族群众携手并肩,一起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县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万红说。
念兹在兹,释兹在兹。每一年,湟源交通局都在“小高陵”精神指导下,在交通建设方面立下新的目标,苦干、实干,他们永不松懈,永不退却,将群众的呼声放在首位,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铭记使命,高奏凯歌果断而行。
二
“善弈者谋事”。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湟源县交通局党委以“深学细做增党性,实干善成当先行”为主题,牢牢抓住“学”的基础点,创
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纪实
本文2017-05-05 11:46:33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9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