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受市委党校的邀请,今天,我主要就如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一课题,结合xx县这几年来的具体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一些思考、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2011年以来,我县紧扣党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省委省政府“五新一好”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八不八多”等要求,在积极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敢闯敢试中锐意创新,做到既紧扣中央省市精神,又契合xx本地实际,推动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水平呈现递进式的演进提升,得到了省市领导、兄弟县市的充分肯定以及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下面,我用“三个转变、一个愿景”来汇报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个转变,即模式上的转变
——从分散建点到集中建带、镇村联动、全域覆盖
晋陶渊明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叫《桃花源记》,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流传至今,成为经典,除了文辞优美之外,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里面动人地描画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农耕家园,这是留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故园,令人无限留恋、向往,因此千载而下,仍然打动人心:“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与五柳先生心目中的理想家园相比,我们现在建设的新农村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内涵。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特别是在乡镇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2005年开始,党中央心系“三农”工作,看到了长期以来农村建设发展的滞后和欠账,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目标是“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用精炼的词语高度概括了我们要打造的新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这里,我想借助陶渊明的美文起头,重温一下中央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这是我们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无论什么时期,无论探索什么路子,都必须牢记在心、不能有丝毫偏移的。
新农村建设实施至今,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全国各地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2011年之前,基本上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模式还是一成不变,还停留在单一村点建设上,每年每个县分配几十个建设点,每个乡镇只能分到2—3个点,每个点建设资金二三十万,稍微修修路、搞一下环境整治就没钱了,这种“分散插花”的模式,既与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也与农村广大群众随着经济条件好转而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不相匹配,激发不了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我们xx,17个乡镇场,135个行政村,1846个村民小组,几千个自然村庄,每年只分配5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每个乡镇最多不超过3个点,从2005年开始,虽说每年都有一些村组受惠于新农村政策,但惠及面太窄,干了多年,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更没有新貌,很多村组盼望新农村建设有如大旱之望云霓,不知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何时才能照到自己身上。
怎么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回应群众期待?我们觉得要从改变建设模式上入手。2011年年底,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我们选取从xx县城到泰和杨村26公里长,涉及4个乡镇场、10个行政村、总人口数4万多的省道杨万线作为“综合试验田”,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分散建点向集中建带转变,出台了《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方案》,提出“全域规划、整体布局、镇村联动、带状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新思路,即在总体部署上从分散建点向镇村联动、集中建带、整体推进转变,在力量安排上从“撒胡椒面”向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转变,在建设效果上从低水平、低层次向高标准转变,把杨万线整体打造成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
构想很美好,可是初步算算账,起码要5000多万。xx是个小县、穷县,2011年当年财政收入5.2亿元,可用财力只有2亿元。这又是一个大矛盾,干还是不干?县四套班子经过研究达成一致:定了就干,干必干成!抓工业、抓城建尽管容易出政绩,但是抓“三农”抓出成绩更加有成就感,更能体现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也更受广大农村群众欢迎。而且国家长期实行城乡“剪刀差”发展,该到反哺农民、反哺农村的时候了。作为县一级党委政府,我们觉得应该具备这样的为民情怀和执政自觉。
2012年2月,我县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动员大会,举全县之力启动了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模式转变的大胆实践。主要有六大举措:
第一,高位推动。我县成立了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县四套班子其他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指挥,有关部门和单位任成员。指挥部下设“一室四组”,即综合办公室、规划指导组、项目统筹组、产业指导组和资金筹措组,每组由不同部门相关领导组成,具体负责综合示范带建设各项工作。县四套班子所有领导实行“一对一”挂点,坚持一线办公,每半个月至少到点上督查指导一次。这里说的高位推动不是嘴上说的套话,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那个时候,在杨万线各个建设村点上,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县四套班子领导的身影。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巴庚明同志,当时任xx县委副书记,杨万线建设他抓总,哪些房屋需要改造成坡屋顶,哪些房屋要黑改彩,他对照规划沿途踩点察看,一个村一个村走,一栋房一栋房点,用脚一步一步丈量了26公里长的路,一年来到杨万线现场办公和指导督查不少于150次。那个时候问巴书记在哪里,大家都说在杨万线上。
第二,全域规划。我们聘请江西农大规划设计院对整条示范带统一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编制全线建设总体规划,在全市率先整个杨万线区域规划黑瓦改红瓦,平顶改坡屋顶,整条线彰显庐陵风格。坚持全域布局,积极向上申报新农村建设点,省里批复给我们县的100个新农村建设点,其中86个布局在杨万线上,实现点面相连、全域覆盖、不留空白,保证整个示范带串点成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整体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基础上,按照精品建设点、县级建设点、一般村点和特色产业基地划分层次,分别进行好专项规划设计,明确建设要求和标准,重点抓好2个圩镇、4个精品点以及重点产业基地的规划,多次开会反复评审,力求高水平、高品位,突出了全线的关键节点。
第三,系统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拆旧粉墙、穿衣戴帽,而是需要全面综合推进。在总体安排上,我县将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推进,出台了“1+5”一整套政策文件,总的《实施方案》加上《具体实施细则》、《资金管理办法》、《改房项目实施办法》、《清洁工程实施办法》、《党建示范带实施方案》等5个配套方案,做到既有总体方案,又有具体细则与单项操作办法,确保了杨万线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在具体实施上,对圩镇改造、一般村点农户改房、公共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培育和社会管理等,分门别类采取了一整套奖补扶持办法,并分项实行严格管理制度,确保把每个项目建成精品工程。同时结合“两违”整治,加强农村建房管控,杜绝违规无序建房问题发生。我们灵活运用坡屋顶、马头墙,协调搭配黑白灰三色,对沿线示范圩镇进行了房屋改造,彰显出“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特色。在施工建设上,从规划设计到现场施工、项目监理再到最后验收,明确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政策文件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步骤详细、方法具体,指导性、操作性强,对保证示范带建设取得实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四,多方共建。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主导,还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同时更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我县在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中注重发挥政府、农民与社会等各种力量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多方共建、多元筹资机制。一是动员企事业单位帮扶。全县发动并组织了89个县直单位帮扶工作组,每周至少1次深入所挂村点开展帮扶工作。各工作组充分发挥资源、技术、财力等优势,深入所挂村点指导协助建设。二是倡导沿线乡镇发挥主导作用。三个乡镇由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班子成员分片包干,通过实行责任金保证制度或采取工作组包村点的方法,多措并举推进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我们注重调动村组干部、理事会成员的建设主动性,通过他们带头,充分调动了村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比如,在“平改坡”、“黑改彩”的屋顶改造过程中,政府补贴不到三分之一,群众出资三分之二以上,但群众积极性却非常高,很多距离杨万线可视范围内较远的村民甚至多次申报要改造,群众总计出资达2000多万元,确保了改房工作的高效完成。还有精品点文溪村,在村组干部、理事会的带动下,短短一个月,严格按照标准,迁移杨万线沿线坟墓200多座。四是“六个一点”多元筹资。我们采取“县财政出一部分,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县直单位帮扶一部分,项目资金捆绑一部分,社会各界和群众捐赠一部分,投工投劳与精打细算节约一部分”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共筹集财政、社会、企业主和群众等方面投资2亿元。比如,县财政预算安排从2010年的270多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100万元;沿线三个乡镇自筹资金300万元;争取省、市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813万元;号召全县挂点帮扶部门单位筹资320多万元;整合农林水、扶贫移民、交通等各类项目资金2500多万元;动员沿线群众、在外工作人员和创业人士捐资2600多万元;招商引资建农业基地投入1亿多元。
第五,严格督查。一是县领导经常不定期深入镇村督查,并即时现场点评。县里每季度召开一次“比一比、看一看”流动督查会,县四套班子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乡镇主要领导、村支部书记全程察看,现场评比打分,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均现场点评,现场察看后集中开会。二是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深入一线,及时掌握进展情况,一周一期编发《美丽乡村建设》简报,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对进展速度快、帮扶工作做得实、实际效果好的通报表扬,反之通报批评。同时,指挥部下设的四个职能组各司其职,扎实做好相关督查协调。三是县里将综合示范带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从过程到结果环环考评,年终确定各地排名,奖优罚劣。
正是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环环相扣的推进举措,短短一年时间,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就全面打造成型,呈现出惠及范围广、标准要求高、综合效果好、示范效应强等特点,26公里长的通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红瓦绿树,掩映如画,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先后吸引了100多批上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社会反响大、评价高。省委党校派出课题组专程来xx调研,调研报告称“xx县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将新农村建设引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时任省长鹿心社同志亲临杨万线现场视察指导,时任省委副书记尚勇同志对杨万线模式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借鉴推广,并将杨万线综合示范带建设誉为开启全省新农村建设全新模式的“东风第一枝”。
回顾杨万线建设,我们有三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共勉: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不能长期停留在口号上,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系农民,反哺农村,善于集
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文2017-03-10 15:26:12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9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