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某县扶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快××县扶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扶贫开发工作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前提。当前,××县有贫困人口755户2014人,自治区级贫困重点村2个。面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两个“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如何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县行政面积1.28万平方公里,辖4乡3镇,2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4.65万人,主要以汉、蒙、维、回族为主,其中少数民族1.7万人,占总人口的36.56%。现有耕地52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粮食、棉花、工业番茄、工业辣椒等。有天然草原总面积1013.6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51.49万亩;森林面积267.7万亩,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67.9万亩。
××县的贫困现状: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16年,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755户2014人,具体分布情况为:乌什塔拉乡112户29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79%;乃仁克尔乡176户54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3.49%;苏哈特乡35户8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79%;曲惠镇92户24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7.49%;新塔热乡206户51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14%;塔哈其镇133户33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28%。全县共有贫困村2个,分别为乌什塔拉乡则格德恩呼都格村(共有贫困户21户71人,占全村人口的13.7%)、乃仁克尔乡包尔图村(共有贫困户37户111人,占全村人口的44.94%)。
二、致贫原因分析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全县目前2014名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家庭成员年老、残疾,缺乏或丧失劳动力致贫
缺乏或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全县现有约23668名农村人口中,劳动力约有13338人,占农村人口的56.35%;全县贫困人口中,因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的424人,占贫困人口的21.1%。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即使脱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年老或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贡献,反而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难以脱贫。从入户走访了解的情况来看,无劳动力的贫困户中,除部分因伤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外,大部分以寡居、独居的老龄户为主,这部分贫困户因年龄较大,没有劳动能力,基本养老方式为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部分人甚至很难生活自理,无脱贫致富能力。如塔哈其镇古努恩布呼村村民吐拉汗·肉孜,今年已74岁,年老多病,丈夫早年去世,家中有5亩集体土地但无力耕种,只能承租出去,其本人由生活条件同样不好的子女轮流照看。
我们把因伤残而丧失劳动力的这类贫困户分为能生活自理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两种情况。能生活自理的多是视力、听力和四肢残疾,除却需要花费一笔可维持身体机能不再恶化的花销外,生活上基本能自理,不影响家庭劳动力做工。如:塔哈其镇祖鲁门苏勒村二组村民孙祥武,40岁,2012年突发脑溢血致肢体残疾,生活基本能自理,能与人进行简单交流,每年用来治疗、康复费用高,虽有新农合、慢性病卡,但治疗药物报销比例较低,家庭开支大。现妻子正在上诉提出离婚,与七十多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靠父母的“五七工”退休工资、对外承包12亩土地和领取低保金维持生计。这样的家庭虽比较贫困,但比那些因智力残疾等造成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成员照顾的,经济状况会好一些。如乌什塔拉乡则格德恩呼都格村村民阿布都外力·买买提明,家中长子一出生就是智力和肢体残疾,需要长期服药并做康复锻炼,每年要花费2万元多元,目前已15岁仍无法自理,妻子专职照顾他无法出去打工,只能依靠领取低保金维持生活。
(二)因长期患病、突患疾病或重病致贫
因长期患病、突患疾病或重病致贫的人有329名,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6.33%。根据走访情况,我们把因病致贫分为“非因病致贫”和“因病致贫”。“非因病致贫”指的是家庭经济状况本就贫困,却有部分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长期慢性病和精神病等需要服用昂贵药物或长期医疗,致使家庭愈加贫困。此类情况是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比如乌什塔拉乡塔拉村村民麻木提·达吾提患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脑梗,其妻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夫妻二人均需长期服用药物维持病情,家中虽有10亩耕地,年纯收入约6600元,但仅吃药一项每年就需花费约6000元,加上儿子上大学,生活入不敷出,家里原有的20只羊也已变卖维持生活。“因病致贫”指的是原本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因家庭成员罹患重病后,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直至贫困。如塔哈其镇浩尧尔莫敦村村民马小燕,9岁时突患疾病双目失明,需移植眼角膜, 2016年在乌鲁木齐眼角膜配对成功,手术费和后期眼药的费用超过10万元,造成马小燕一家因病致贫。乌什塔拉乡大庄子村二组逯合林今年43岁,早年丧偶,虽自建有120平米砖木房屋,但其二女儿2016年初罹患红斑狼疮免疫系统缺陷疾病,截止目前已花费2万余元,后续医疗费用每年在1.5万元左右,属因病致贫的典型。
(三)因生产资料缺乏致贫
因缺乏耕地、牲畜等生产资料致贫的共有32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6.08% 。我们把因生产资料缺乏致贫的分为完全无地无畜的和有少量土地或牲畜的两种。完全无地无畜的,主要靠各种临时性打工为主要收入方式,收入不稳定,一旦家庭劳动力因病或因灾暂时失去劳动力,就会入不敷出。如乌什塔拉乡塔拉村阿不都热依木·吐尔地一家,家中无地无畜,本人身体不好,主要依靠妻子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家中住房都是靠捡来的废旧砖建成,生活非常困难。有少量耕地或牲畜的贫困户一般在种好(管好)自家耕地(牲畜)的同时,还能出去打一些零工,经济条件较完全无地无畜的贫困户要好一些。如调研组走访的一户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何桂花一家,家中仅有耕地13亩,2015年在种好自家地的闲暇,夫妻二人还去打零工多赚一份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四)因缺乏启动资金或项目致贫
因缺乏启动资金或项目致贫的人口为30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5.10%。这类人员一般都处于脱贫临界线上,自身虽有一技之长或发展思路,但缺乏启动资金或项目支持。从调研情况来看,这类人员家里没积蓄,生产资金的来源主要靠年初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而信用社贷款周期短、利率高、处罚金额高,农户贷来的资金只够从事生产再生产,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从事生产赚来的钱大部分用来归还贷款利息及家庭开支,如遇开支过大的项目,连当年贷款都无法还清,只能继续转贷,有人将此现象戏称为“给银行打工”。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比如塔哈其镇浩尧尔莫敦村的贫困户马海洋,2014年学习了加工面条
关于加快某县扶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本文2016-10-25 10:00:50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9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