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大余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2016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下,在乡村两级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协作下,我县“产业扶贫信贷通”进展良好,有效推进了贫困户、贫困村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工作成效
我县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自今年3月份正式启动以来,通过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赣州银行、银座村镇银行等5家试点银行,截至9月6日,已向1943户贫困户发放贷款9211.5万元,11个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400万元,39个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949万元,共计13560.5万元。
1.壮大了扶贫经济组织经营实力。经过审查,计划向19家具有市场潜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52家专业合作进行信贷,下达了5000余万元的贷款计划,其中已落实11家企业、39家合作社共贷款4349万元。如:大余县青润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了贷款300万元,该公司种植油茶面积5000余亩,并配有加工生产车间,聘请了50多户贫困户长期就业,每户贫困户月工资可达1800元。
2.拓展了贫困户致富渠道。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难的问题。目前,已向1943户贫困户发放贷款9211.5万元。如:浮江乡车里村贫困户何光荣,有5年养猪经验,却苦于因资金短缺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今年推出“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后,他顺利贷到了5万元产业扶贫信贷资金,买了32只猪苗,产业发展规模翻了一番,预计年底就可脱贫。尤其是创新的“公司+农户”信贷模式,使500多户自身无法贷款(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法自己发展产业、或无产业项目)的贫困户通过入股到龙头企业(主要是章源集团、水龙集团、南安板鸭厂)每年稳定分红的形式受益,每年分红可达3000元以上,此模式在使贫困户受益的同时,还极大推动了丫山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南安板鸭扶贫示范基地、赣源板鸭厂扶贫示范基地等扶贫基地的发展。
3.拓展了银行的信贷产品。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产品的开展推进,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贷的产品系列,并将在今后的农村市场中拓展信贷产品提供了探索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1.制定政策方案,增强组织保障性。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大余县“产业扶贫信贷通”实施方案(暂行)》。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金融工作局、扶贫和移民办、财政局、人民银行、银监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加强了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明确了承贷机构,分解了任务计划。明确在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赣州银行、银座村镇银行5家银行进行信贷,并将市下达的1.79亿元信贷任务分解到了5各家银行;目前5家银行已陆续开始放款,放款总额13560.5万元。三是明确了信贷对象、条件及流程。明确了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三类对象的贷款条件、金额及贴息办法,其中:贫困户最高可申贷5万元并享受3年全额贴息,合作社(基地)最高可贷100万元并享受3年50%贴息,农业龙头企业最高可贷300万元并享受3年50%贴息;方案规定放款最长时限不超过9日,贴息发放不超过11日,从目前放款情况来看,我县各承贷机构放款时限均不超过5日,最快捷的24小时内便可到账。四是明确了奖惩激励办法。通过考评、奖励等形式激励各承贷机构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建立了督查通报机制,每周将产业信贷情况分别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根据情况,县领导相应会作出工作批示,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目标考核;设立了完成任务奖和风险控制奖,对计划任务完成较好、风险缓释金留存高的承贷机构进行奖励。
2.做好调查摸底,增强工作针对性。为了摸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情况及贷款情况,在年初我县结合精准扶贫“访贫问需献计”活动,组织全体帮扶干部对全县76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资金需求及贷款需求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经统计全县有5006户贫困户、60家合作社、82家家庭农场(基地)、33家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需求达2.4亿元,并将摸底名单、产业发展意愿等情况提供给了5家承担机构,方便他们开展信贷工作。
3.开展培训宣传,增强干群知晓性。为了使贫困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帮扶干部知政策、懂政策,我县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了培训宣传工作。一是抓好干部培训。在精准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中,作为一项重要的培训内容,培训覆盖所有的工作队长、乡镇分管领导、扶贫专干、村两委干部,使他们能弄懂、把准政策,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目前,已开展培训集中培训2次11期,培训覆盖了所有的帮扶单位、镇、村干部,特别在5月底的集中培训后,贷款增长大幅提升,最高的一周放贷2364万元。二是抓好信贷员培训。“产业扶贫信贷通”作为一项新的政策、新的产品,是直接与贫困户发生关系的信贷产品,为了能更好的把政策里的免担保、免抵押等与一般信贷产品有区别的关键要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落实好,县精准办、县金融工作局、县人民银行、县银监办等职能部门对5家银行的信贷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县扶贫和移民办、县银监办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上课演讲,培训人次达100人次,各银行机构还自行组织了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在县电视台、政务公开网、精准扶贫交流等公开媒体、栏目刊载“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文件,并面向所有的贫困户、帮扶干部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扶贫组织发放了10000余份宣传单,使他们知晓政策。
4.严把贷款审核关,确保对象准确性。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审批程序和具体要求,对贫困户身份信息、贷款用途、增收脱贫项目以及其他相关申贷资料逐级逐项进行审核把关,确保资料信息真实无误、贷款对象确定准确。同时,做好贷款相关档案资料的归档和保管工作,确保档案资料健全完善、贷款信息有据可查。
5.提供“增值”服务,增强工作推动性。为了充分调动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的积极性,增强其通过贷款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我县还为信贷对象提供了技术培训、市场咨询、跟踪服务等“增值”服务,降低其产业发展风险。同时,对在享受扶贫贷款期间,独自创业且信誉良好的贷款扶持对象,在贷款银行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申报再贷款,优先列入劳动就业局创业贷款项目。
6.加强跟踪监管,确保贷款安全性。在贷款审批、发放使用的全过程确定专人管理,尤其对资金使用以及帮扶组织机构项目实施情况加大跟踪检查,监督贷款农户和帮扶组织机构真正将贷款用于富民增收产业发展,不得用于其他非生产性方面,更不得闲置资金和坐收利息。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对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贷款对象和实施项目,一经发现,由放款银行及时收回贷款,停止专项贷款支持;特别对挪用、骗取专项贷款资金的,根据相关规定,严肃进行问责,确保专项贷款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三、几点启示
(一)政策引导是推动产业扶贫信贷通的法宝。金融机构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出台的高效管理办法,简洁的申贷程序,使贫困户能免除抵押、担保的困扰,只需提供户口本、身份证等简单的材料即可在一周内获得贷款。
(二)银行主动担责是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关键。各试点银行主动与扶贫、金融等对门对接,及时快速启动贷款业务,积极下到乡镇、村、贫困家中宣传讲解政策。特别是农商银行、农业银行能积极作为,创新开展工作,在正式启动该工作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县农商银行就向400多户贫困户放出贷款1800多万元,完成了该行计划任务的30%。目前,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已超额完成下达的指标任务。
(三)部门聚力支持是产业扶贫信贷通的保障。为保障产业扶贫信贷通顺利有序推进,县扶贫、财政、金融、人行、银监等职能部门建立了高效统一的协调沟通、调度、督查机制。财政部门快速落实风险缓释金、贴息资金。劳动、农业、果业等行业部门推出了专门面向贫困户产业技能的培训课程。多部门的聚力支持,极大提高了贫困户申贷的积极性,也对贷款资金的效益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
大余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本文2016-09-18 09:49:49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9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