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三项创建工作的一些探讨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6-08-23浏览:2359下载146次收藏

关于三项创建工作的一些探讨  

孙传志  

(2016.8.22)  

   

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截至2014年,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130多个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极大地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成为全社会办林业的有效载体。全国58个国家森林城市,在创森的头3年,年均新增造林约占市域面积的1%,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市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都在98%以上。2012年,全国64个"创森"城市完成新造林面积1880万亩,占全国总量的21%;共投入林业和生态建设资金800亿元,相当于中央林业当年总投资的60%。  

一、宗旨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主办单位  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  

从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作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重要批示,成为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宗旨,也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二、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林业局2007年3月15日公布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指标如下:  

组织领导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  

政策、法规;  

(二)管理制度  

(一)认真编制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按照规划严格实施,能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和树木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破坏绿化成果案件;  

(三)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  

森林建设  

(一)综合指标  

(二)覆盖率  

(三)森林生态网络  

(四)森林健康  

(五)公共休闲  

(六)生态文化  

(七)乡村绿化  

指标说明  

⒈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⒊建成区绿地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园林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  

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公共绿地面积与相应范围城市人口之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主要绿化标准为绿化覆盖率>40%,人均绿地面积40-6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平方米。  

⒌乡土树种:指该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根据城市绿化的特点,对于一些引种期长、生长良好、已经经过该地区极端温度等环境条件考验,达到引种成功标准的树种,也可以作为乡土树种使用。  

⒍城市森林自然度:是对区域内森林资源接近地带性顶级群落(或原生乡土植物群落)的测度。一般根据森林群落类型或种群结构特征位于次生演替中的阶段划分等级。  

⒎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的划分以秦岭淮河界线。  

综合指标  

⒈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⒉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  

⒊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⒋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绿化隔离林带,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缓解城市热岛、浑浊效应等效果显著;  

⒌江、河、湖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高,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水质不断改善;  

⒍提倡绿化建设节水、节能,注重节约建设与管护成本。覆盖率  

⒈城市森林覆盖率南方城市达到40%以上,北方城市达到30%以上;  

⒉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  

⒊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因立地条件而异,山区应达到60%以上,丘陵区应达到40%以上,平原区应达到20%以上(南方平原应达到15%以上);  

⒋积极开展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  

生态网络  

⒈连接重点生态区的骨干河流、道路的绿化带达到一定宽度,建有贯通性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  

⒉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⒊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通道网络;  

⒋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要求达标。  

森林健康  

⒈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保育;  

⒉城市森林建设树种丰富,森林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正常,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  

⒊城市森林的自然度应不低于0.5;  

⒋注重绿地土壤环境改善与保护,城市绿地和各类露土地表覆盖措施到位,绿地地表不露土;  

⒌科学栽植、管护树木。  

公共休闲  

⒈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  

⒉城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等各类生态旅游休闲场所,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生态文化  

⒈生态科普宣传设施完善,建有2处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  

⒉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⒊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并建有各类纪念林基地。  

⒋每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活动3次以上;  

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市民知晓率达90%以上,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达80%以上;  

⒍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严格规范,措施到位。  

乡村绿化  

⒈采取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园林型等多种模式开展乡村绿化,乡村绿化面积逐年增加;  

⒉郊区观光、采摘、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和林木种苗、花卉等特色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三、考核标准  

(一)森林城市建设是对这个城市市域范围进行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城市所辖的区市县均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考核范围(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城市可限市区和郊区);  

(二)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以后,对城市所辖的区市县不再另外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三)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森林城市"进行动态考核,在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年后组织专家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将提出警告,5年后复查仍不合格,取消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四、发展现状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目前中国城市生态和城市森林建设方面最高级别的论坛,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宗旨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组织评定的"国家森林城市",最终都会在这个论坛上揭晓。  

2004年11月,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贵阳举行;2005年8月,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沈阳举行;2006年10月,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长沙举行;2007年5月,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成都举行;2008年11月,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广州举行;2009年5月,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杭州举行;2010年4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武汉举行。截至2010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贵州省贵阳市、辽宁省沈阳市、湖南省长沙市、四川省成都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河南省许昌市、云南省临沧市、河南省新乡市、广东省广州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市、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威海市、陕西省宝鸡市、江苏省无锡市、湖北省武汉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本溪市、贵州省遵义市、四川省西昌市、江西省新余市、河南省漯河市、浙江省宁波市为"国家森林城市"。  

2011年6月18日,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大连棒棰岛宾馆隆重开幕,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珲春市、江苏省扬州市、浙江省龙泉市、河南省洛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四川省泸州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石河子市这八个城市正式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2年7月9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辽宁省鞍山市、江苏省徐州市、浙江省衢州市、浙江省丽水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益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重庆市永川区10座城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3年9月24日,第十届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在南京市举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决定,授予江苏省南京市等17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17个城市是:江苏省南京市、山西省长治市和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宁省抚顺市、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池州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临沂市、河南省平顶山市和济源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和玉林市、四川省广安市和广元市、云南省昆明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2014年9月25日,山东淄博召开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淄博、合肥等17个城市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17个城市是:山东省淄博市和枣庄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温州市、安徽省合肥市和安庆市、江西省吉安市和抚州市、河南省郑州市和鹤壁市、湖北省襄阳市和随州市、湖南省郴州市和株洲市、广东省惠州市、四川省德阳市。全国已有75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深远意义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以下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是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1)创建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2)城市森林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  

(3)城市森林建设是增加城市绿色gdp的有效途径;  

(4)城市森林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争议与批评  

与"国家园林城市"概念接近  

"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和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评选的"国家园林城市"概念接近,标准重叠,而后者的评选肇始于1992年。  

未经过国务院批准  

"国家森林城市"评选活动一出,质疑之一就是,该评选并未经过国务院批准。  

2011年,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答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问时表示:为有效遏制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多过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06年至2009年间,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协调小组要求"严格按照公布的项目名称和周期组织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特别说明,审批权限不得擅自下放或者变相下放。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团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由党中央、国务院负责审批。在2011年5月4日,该协调小组还向社会公示了《中央机关等单位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名录》,据本刊记者查询,此名录中,住建部的"国家园林城市"在册,而国家林业局在册的7个项目中,并无"国家森林城市"一项。  

不尊重科学  

有关专家认为"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是"不尊重中国地理气候的反科学、反智的行为,对公众的城市观念造成巨大误导"。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认为,中国土地资源极为紧张,为了创园、"创森",把农田、湿地改造成绿地、森林,是极大的浪费,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加之中国各地地理气候差异很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标准,许多指标很落后、不合理,尤其是一刀切,片面地追求高绿地率。  

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为迎合评比,城市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有些地方为达到"森林城市"的林木覆盖标准,将原有的花草植被破坏,进行大规模的大树移植,不仅成本高,成活率也偏低。此外,要申报各种"城市名片",就得接受不同部门的评审,彼此间没有一个相应的协调机制,这导致了一个城市申报多种称号、打造多种"生态名片"成为普遍现象,耗费了地方政府的大量资源和精力。  

解释:市委市政府要求:不争论,不探讨,坚定信心,务求必胜。  

工作要求:认识短板(林绿分布极不均匀,人口密集区缺林少绿,大林业小产业,缺致富林,幼林生态服务功能有限,宣传教育不够,生态文明意识差,人文素质有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亲民理念的问题。森林城市建设满足群众“看到绿、闻到香、享受荫”;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迎验冲刺。  

   

关于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  

过去几年,安康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革命。九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每个人的内心都沉淀了太多的回忆和感慨,他们从未退缩,领导率先垂范,民众迎难而上,“国字号”荣誉志在必得。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安康有多重要?也许只有居住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最为清楚。九年前,受经济、用地、交通等因素制约,城市规划起步晚、公共空间不足、设施不配套、管理水平低、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创卫工作成为安康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严肃纪律,一票否决,以人为本重建设,完善功能惠民众,国卫创建气势如虹,专项整治势如破竹,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水平提升有目共睹。根治的是顽疾、改变的是环境、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人心、带来的是效益,造福的是百姓……这就是创卫带给我们,带给这座城市的改观和嬗变。双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没有休止符。我市虽然跻身于国家卫生城市行列,但无疑是“低水平”通过,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依然很大,加之全国爱卫办将不定期复查,“保牌”比“创牌”任务更重,抓整改、促提升、防反弹、建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不懈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改善城市对外形象,才能确保双创真正经得起时间、群众和历史检验。九年创建凝聚大家心血,分享成果寄托着人民的期盼。双创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创卫”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这既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考验。国家复审与2014年底相比,部分指标、部分内容有较大变动。复审工作有四个新的变化,即检查方法由明查转变为暗访,检查区域由主城区为主转变为覆盖全市,检查重点由定点转变为涉及城乡接合部等多个领域,检查内容从过去相对集中环境为主转变为涉及国标各个方面,这给我们复审迎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面临更大挑战。“创卫”成果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地惠及全市人民,已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招牌我们丢不得,也丢不起。我们只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治"脏"重点不留死角;治"乱"整治占道经营。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治"差"。整、补、修、换。治"本"。引导广大群众不断增强环境意识、健康意识、文明意识,培养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等等。坚持永远在路上。  

   

   

关于国家健康城市建设  

国家健康城市是在国家卫生城市之上的更高追求,建设健康城市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成果,也丰富和深化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2007年底,国家爱卫办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建设健康城市、区(镇)活动,并确定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大连市、克拉玛依市、张家港市、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十个市(区、镇)为全国第一批建设健康城市试点,拉开了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序幕。  

一、健康城市的概念和意义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0)提出健康城市的概念为: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区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国内专家提出较通俗的理解就是: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1995年提出健康城市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市民的健康状况。  

建设健康城市,实质上是政府动员全体市民和社会组织共同致力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健康促进过程,是建立一个最适宜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的过程。尽管健康城市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卫生,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及人性化的有利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健康城市,城市发展所追求的一种模式。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整体。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了健康城市的10条标准。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等提出了更易被人理解的定义:“所谓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二、标准  

建设健康城市,是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世界卫生组织将1996年4月2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城市与健康”,并根据世界各国开展健康城市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公布了健康城市10条标准,作为建设健康城市的努力方向和衡量指标。(至今没有验收标准和阶段划分)  

1)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  

2)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  

3)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  

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  

5)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期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  

9)作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  

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三、现状  

截止2010年,全世界约有4000多个城市通过各种途径加入了全球健康城市网络。到2013年10月,全球共计3000多个城市、社区、乡镇、村庄、岛屿加入到健康城市项目。我国就仅有10个试点城市。   

四、安康建设健康城市的要求:健康城市16个字,空气清新,河流清澈,绿化、公共空间充足。健康的人群是整个健康城市的核心。健康城市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群健康,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  

我们从事的稳定工作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和谐稳定不直接产出真金白银,却为经济持续发展打坚实基础。求稳定、盼平安、谋发展,是人民共同期盼。历史事实证明,社会大局越是稳定之时,经济就越能健康、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就越安定和谐。“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稳定是安居乐业的基础。没有健康,生活就不能幸福。所以说,信访工作和健康建设同高同位。我们现在能做的是,遵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创建指导思想(服务人民)和12字方针(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探索和完成阶段性任务。具体任务的安排,市创建办在筹划中。  

关于三项创建工作的一些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