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利用大数据促进安全生产保障高效化的对策建议
#市利用大数据促进安全生产保障高效化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在利用大数据促进安全生产保障高效化方面进行了科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将打造“数字强国”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升政府精准治理能力。基于国务院相关文件,结合#市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助利用大数据运用来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来促进#市安全生产保障高效化。
一、#市安全生产监管数据获取与利用的现状
#市安全生产监管任务比较繁重。单从危险化学品生产行业来看,#市是全国60个危险化学品重点县(市)之一,全市共有危化品从业单位1600余家,其中化工生产企业142家,仓储企业20家,经营单位1400余家,运输企业47家。#市化工行业有三个突出风险:一是高危企业数量大:全市涉及“两重点一重大”企业家数多,64家企业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85家单位涉及使用重点监管危化品、63家企业构成重大危险源;二是高风险生产企业规模大:全市现有大型合成氨生产企业一家,##化工合成氨能力40万吨;液氯生产企业两家,##液氯年产能18万吨,##液氯年产能24万吨;丙烯生产企业一家,##石化一期项目丙烯年产能60万吨,建成后产能将达到120万吨;三是危化品仓储量大:全市化工从业单位仓储能力超过250万米3,仅沿江危化品仓储企业就有14家,共有各类化工储罐562个,总仓储容量达209.79万立方米。
#市安监局已经建设和完善了各项政务信息系统,建成了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综合监管及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系统。到目前为止,#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已基本完成,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全市重点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控的安全监控平台的构建也初见成效,全市安全隐患排查信息系统的作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在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大数据获取与利用具备较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据获取渠道单一。在获取安全监管数据时主要是采用企业自报与基层监管人员采集两种方式,数据获取的渠道相对单一。获取的数据大多也属于静态数据,而安全监管信息是处于经常变动的状态,导致数据更新不及时。而且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于企业向安全监管部门报送信息的方式和更新频率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数据获取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也明显增加。
(二)信息系统过多,相互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一是在数据获取方面,目前安全监管系统使用软件相对繁多,这其中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开发的、也有省局开发的、还有市一级开发的、甚至部分区镇自己建设的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这些系统一般都有企业基础信息采集功能,但其中有部分系统之间由于种种原因数据互不共享,同一信息企业和基层机关人员往往要录入多次,而且新开发应用的系统与早期投入应用的系统,同一数据经常出现不一致。二是在数据利用方面,经过这些年的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无论是安全监管部门还是其他政府部门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在数据利用上同样没有实现互联互通。
(三)数据分析利用的广度深度不够。一是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利用不足。目前的安全监管数据分析基本局限于对某些数据的纵向或横向对比分析,没有形成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数据分析模型,与宏观经济、行业信息等数据的联动分析不足,没有完全发挥数据信息利用应有的作用。二是业务与技术没有有效的融合。目前,业务与技术基本上还是“两张皮”,没有形成业务与技术的有效融合,安全监管机构中缺乏既熟悉安全监管业务又具有信息化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对数据的利用分析不足,从分析比对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无法形成对信息分析利用的合力,制约了对信息的深度分析利用。
三、意见和建议
(一) 政府加大投入,采用先进新技术,发展大数据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的作用。
1.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专门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它既是表达、模拟现实空间世界和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分析的“工具”,也可看作是人们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资源”,同时还是一门关于空间信息处理分析的“科学技术”技术】构建基于地理位置数据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多媒体信息的动态数据管理,远程网络化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动态采集和整合,重大危险源信息的分布、动态查询显示,重大危险源的危害程度的自动定量评估分析,以及重大危险源的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快速、形象表述等功能。
2.结合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移动执法系统。监管人员在进入厂区时,移动执法终端机能通过事先安置在厂区的rfid设施【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射频识别或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自动识别所在企业,并自动获取存储在云端的企业基础信息,安全生产重要信息以及之前的检查和隐患排查情况,并结合企业经营数据和本地的气象数据等,自动生成本次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
3.结合移动通信技术,构建便捷高效的个人公共安全辅助决策系统。公众在进入人员密集场所时,手机能自动接收该场所的逃生通道等应急信息,一旦发生火灾或踩踏等突发事件,手机能显示事件发生的具体位置、显示各逃生通道的位置和各通道的视频图像。云端更可根据现场的人流量、天气和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位置等数据,计算最优化的逃生路径并自动推送到各人的手机。救援部门也能了解突发事件发生时场所内人数和已经逃生的人数,对未逃生的人员失联前最后所在位置进行定位,减少救援的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二) 强化信息共享。一方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实施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数据仓库,将安全监管、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公安、质监、消防等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实施统一管理,并对这些数据建立政府数据分享机制,彻底改变信息离散、各自为阵的局面,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为安全监管部门全面掌握安全生产信息提供强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第三方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服务,根据监管实际提取合适的信息数据。
(三)强化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通过和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流程和数据分析模型,既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甚至具体企业和具体隐患的分析,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能力。实现利用数据来剖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安全生产风险点、提示监管重点、预测和预防事故。并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调查核实发现数据分析模型存在的问题,再不断修改完善分析模型,达到“建立模型-分析应用-修改完善”的良性循环,促进安全生产信息化、科学化、专业化。
(四)强化数据及分析结果的公开。在政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公众参与的渠道,保障公民合法的对安全生产数据进行获取与利用的权力。一方面,公众的参与能及时发现错漏和过期的数据,有效提升数据的质量,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公众利用公开的数据能自行进行各种分析和利用,能推动相关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相关分析利用结果又能反向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某市利用大数据促进安全生产保障高效化的对策建议
本文2016-03-28 17:25:4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8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