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报告讲稿
---“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报告讲稿
严以修身 追求高尚
(2015年6月11日)
安康疗养院 孙传志
一、词语来历
修身,古已有之。儒墨道都讲过修身,最出名是儒家《大学》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以词语来历引申的评论
严以修身贵在三重境界
“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列在首位,《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也居首位,可见修身是生命的支点、行道的重点、立业的起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党员干部严以修身贵在“放下、挑起、
秉持”三重境界。
第一重:放下妄念
强化党性修养
妄念是修身的大害,人一旦成为妄念的奴隶就会胆大妄为甚至无法无天,朝思加官晋爵、暮想封妻荫子、梦寐“金银满堂”,久而久之便要顶风作浪、腐化堕落。贪官“少年苦难、青年奋斗、中年上升、晚年悲惨”的沉沦轨迹,发人深思和警醒。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促使基层干部放下妄念的“神经中枢”。
要强化学习、心存敬畏,而不心存侥幸,不随黄叶舞秋风,不因红尘随波流,慎独、慎初、慎微,防微杜渐。还要持久用功、一以贯之,避免一曝十寒,须日三省乎己、“时时勤拂拭”,如影随形成习惯,耐得住时日消磨,经得起岁月冲刷。更要坚持“全天候”,八小时以外不放松,注重小节、不留空白,抓紧时间充电,用党性修养筑起廉洁长城,抵挡万丈狂澜。
第二重:挑起担子
坚定理想信念
《论语.宪问》中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修身的至高追求,修身不是沽名钓誉式的“独善其身”,也不是推卸责任式的“超然物外”,而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兼济天下。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加强作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百姓福祉,坐上了“位子”,就要对得起信任,握住了权力,就要担得起责任。当官不想挑担子犹如楼宇丧失脊梁,再雄伟的大厦也会瞬间坍塌,古今多少腐败分子,堕落的形式各不相同,糜烂的起点却都是丧失信念、不敢担当。诸如绕道而行、敷衍了事、打“太极拳”之类,看似高明,实则离胡作非为、违法乱纪已不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多少先进先辈如焦裕禄、杨善洲等,莫不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楷模。
第三重:秉持静专
抵制歪风邪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严以修身也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辈子坚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修身最难的是止而不止、定而不定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受得了挫折。古人强调“秉持静专、坚如磐石”,修身必须下大力气、做苦功夫,夜以继日、毫不动摇。抵制歪风邪气最考验基层干部的修为与定力,“见己不是,万善之门”,知羞而学才能知错而改。要学史,进而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也要学诗,进而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还要学伦理,进而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更要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系列论述,在领会实质上下功夫,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党员干部遍布全国各地,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排头兵”,唯有在“放下、挑起、秉持”上持久用功,才能养成浩然正气、保持高风亮节,真正被人民群众所信赖和爱戴。
二、重要意义及其相关事例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其中严以修身是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都难以做到。
(一)诸葛亮的修身自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相诸葛亮严于修身,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后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养子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瑾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
“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54岁便去逝了。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长寸以尺。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穿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二)周恩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内外都有人提议邓颖超到政府部门担任职务,周恩来反对说:“我是政府总理,如果邓颖超是政府里的一个部长,那么我这个总理和她那个部长就分不清了。人家会把她做的事当成是我支持的。这样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政治关系、政府关系就混到一起去了,这不利于我们党的事业,也不利于我的工作。”周恩来严以修身的行动,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时刻坚持党性原则的高度自觉,在中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三)孔繁森
孔繁森是我们的榜样。到基层搞调查研究,他可以把自己正穿着的毛衣毛裤送给老百姓;在西藏工作期间,他把自己的工资散尽,几乎都送给了困难群众;到外地出差,他把家里仅有的6000元储蓄拿出来买成药品,全部带回西藏……“咱是党的人”,看看孔繁森日常做了什么事情,再想想他生前常说的这句话,人们不难感受到坚强党性中所蕴藏的伟大力量,不难看到共产党员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深刻理解现实意义
改革路艰,作风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精辟论述,直指为人为政的根本,切中干事创业的要害,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政指南和行为守则。
“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居首位,如何“严以修身”?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也是排在第一位。可见,“严以修身”既是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中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现实要求,又是对中华优良传统的弘扬和继承,是价值观层面作风建设的新境界。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虽然只有短短6句话,却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指明了党员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不仅对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举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都具有长远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做人做事、为官用权的警世箴言。医疗系统医疗机构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明确 “三严”既是领导干部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又是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三实”既是领导干部做事的基本行为准则,又是为政之道的必然要求;遵循“三严三实”要求既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又是推动单位、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充分认识到,开展专题教育不仅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也是抓自身建设常态化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不仅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也有利于提高我们干部的履职能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事业发展。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列首位,可见修身是生命的支点、修道的重点、立业的起点。我们党员干部要通过“四个注重”做到严以修身,一要注重身心健康,筑牢为人之“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成家立业、干好工作的前提。一定要在工作之余,通过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特别是保持一个平常心。二要注重学习提高,补足精神之“钙”。学习是提高思想认识的前提,是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免疫力的有效途径,是筑牢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见缝插针,每天都坚持学习文件、读书看报,日积月累,便会厚积薄发;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既重点充电,又广泛涉猎。三要注重道德修养,增强立身之“德”。常修做人之德,发扬“仁爱”、“大义”、“诚信”、“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做到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个人负责;常修职业之德,始终以进取的心态对待工作,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升迁,做到无私无欲、处事不惊,不为名利所累;常修权力之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四要注重境界提升,用活处世之“道”。必须抱有持之以恒的恒心和孜孜以求的决心,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品格、锤炼意志,时刻把欲望降低一些、得失看轻一些、名利看淡一些,在学习上只争朝夕、工作上创先争优、生活上知
足常乐,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工作境界,最终赢得群众的认可。
四、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我思索,严以修身,追求高尚,有这样一些理解:
修身以养性。做“官”先“做人”,“人”要讲人格。人格是人的道德品质、气质修养、能力才干、作风素质等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加强人格修养,塑造高尚人格,还是要落脚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上。滚滚红尘,诸多诱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时时自我反省体察,防止价值观扭曲,始终坚守道德阵地,才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修己以安人。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加强作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百姓福祉。坐上了“位子”,就要对得起信任;握住了权力,就要担得起责任。没有优秀的修养操守,就不可能有好的作风能力。一个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约束自身言行,勤于修身,勤政廉洁,以己正立信,以无私树威,以务实兴业,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方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方能担当起带领群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同时,要把握好“修己”与“安人”的辩证关系。在作风建设上,领导干部不光是要“修己”,还要以“修己”做表率,带好一任班子,淳朴一方民风。
日省以月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修”,意味着“信”,意味着“兴”,是一件持之以恒方能有效果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修身”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提出了“严”这个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此为镜,时常照一照自己的思想;以此为尺,时常量一量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做人的境界够不够,为官的境界够不够。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要求和自省意识,才能始终系紧风纪扣,走好廉政路。
严以修身,根本要求是加强党性锻炼。加强党性修养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修身以养性,做官先做人。人要讲人格,官要讲官品。人格是人的道德品质、气质修养、能力才干、作风素质等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塑造高尚人格,就是要落脚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上。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时自我反省,始终坚守道德阵地,才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高尚的人格和官品。为官者要做到以德为先,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治国理政,进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严以修身,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是核心,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支柱、有了力量;只要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阔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才能集聚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精气神。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最终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了理想信念,在纸醉金迷中丧失了道德境界。有的党员干部丢掉了理想信念,行为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败坏,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每一名共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道德境界,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严以修身,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是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基础。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于做怎样的人和做怎样的事的理解,应当具有更高的道德素养、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为官者而言,严以修身是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基础。严以修身,归根结底是为了百姓福祉。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坐上了“位子”,就要对得起信任;握住了权力,就要担得起责任。
严以修身,是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根本。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党员干部的道德价值具有导向功能。一个领导干部如果道德修养好,那么这个部门、这个单位的风气就纯正;相反,如果道德水准不高,自然正不压邪、歪风丛生。严以修身,要担负起“风成于上,俗形于下”的责任。从现实情况看,有的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是从吃喝玩乐这些小处开始的,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这些小节开始的,久而久之就很难抵制住歪风邪气的侵袭。追求高尚情操,才能培养健康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才能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才能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当好提升道德境界的表率,只有严以修身,才能将他律变为自律,将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要求;只有明是非,慎己行,讲操守,重品行,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行动是桥梁。崇高美好的人格需要严“修”,常“修”。唯有拿出踏石留痕的狠劲、滴水穿石的韧劲,才能“修”成崇高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和道德境界,为疗养院,为卫生系统,为安康,为中国梦,为民族振兴,积极、有效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报告讲稿
本文2015-06-11 16:43:17发表“党会党课”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7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