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卫生计生委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党课讲稿
坚守共有精神家园
凝聚卫生计生事业正能量
——张帆书记2015年卫生计生委“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党课讲稿
(2015年月日)
同志们:
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宣传部的要求,在石景山区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期间,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为本系统党员干部讲一堂廉政党课,切实使各级党员干部在思想防线和精神防线上筑牢遵守党纪国法党规、避免违纪违法违规的“防火墙”。根据这一要求,我想围绕“坚守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卫生计生事业正能量”这一主题,谈谈什么是我们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卫生计生事业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我们怎样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等三个方面的体会,与同志们共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自党的十七大,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精神家园”是一些主流媒体和各级领导提及比较多的一个“关键词”。那么什么叫精神家园?为什么要建设精神家园?怎样坚守精神家园呢?这是我们首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的问题。
什么叫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泛指人们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期盼。具体讲是指建立在理性思维和理想信念基础之上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与文化认同。有了精神家园才能使人精神得到安顿,心灵得到休息,奋斗才有方向,才会有幸福感。更进一步理解,精神家园是相对物质家园来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人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还有精神生活需要。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全感、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还会发生心灵扭曲。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民族之中,个体的精神总是由民族共有的精神来维系和滋养的。因此,个体的精神家园被民族精神大家园所包含,形成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什么?著名作家 余秋雨 先生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书中说到:中华文化是目前人类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活下来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也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今天的我们因过度注重物质,把精力大都用在了追求金钱上,结果忽视了精神。也因忽视精神而导致出现了一些困扰,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支撑我们精神的养料。在这里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重申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观念,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使我们能够将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共有精神家园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的精神标识,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其中的爱国明志、厚仁守节、自强好学、贵和尚勇、诚信奉公、勤俭务实等传统美德,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结晶,理所当然要成为共有精神家园的基因和养分。我们构筑的共有精神家园,应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髓,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民族文化血脉得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我国数千年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灿若群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以实际行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找回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们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意义非凡的节日,也构建了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连同文化,既是乡愁的动因之一,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的重要部分。在社会发展到今天,如何挖掘并发扬他们身上诸如孝亲敬老、伦理道德、感恩和谐在内的先进因子,摒弃其中落后、守旧的部分,既是人们的希望,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为什么要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近代以来,中国人心中一直珍藏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和平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迫切需要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始终倡导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甚至不惜制造事端、设置障碍,千方百计压缩我国发展空间,扰乱我国发展进程,企图按其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改造我国。只有努力构筑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用先进价值理念与世界对话,用中国梦诠释我国和平发展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用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国家软实力应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与干扰,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加自信地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国内情况来看,破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增强发展动力,迫切需要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当前,我国发展既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关键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思想观念、心理结构发生深刻改变,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分化格局。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对精神家园的呵护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一些人信仰迷失、诚信缺失,影响到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都可以感受到的是,从温饱迈向小康生活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了。但同时,道德建设面临一些新问题。例如羞耻感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潜规则的盛行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消除“成长中的苦恼”,亟需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精神依托,是连接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血脉相传的深层因子,是炎黄子孙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锐意进取、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种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确立必将极大地强化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强化炎黄子孙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强化炎黄子孙追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望和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与构建基础,历来与时代使命、传统文化、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当代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其共有精神家园也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与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和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总体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谋求全面进步的基本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国人的道德形象。这三个层面24个字,既有中国人民世代梦想与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社会环境,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底线与人格要求,还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价值观上的具象化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合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实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认同与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是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与基础。
我们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共有精神家园,使共有精神家园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
首先,要坚持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培育共同理想,为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深化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国史、国情世情、国家核心利益与共同价值目标等主题教育,把中国道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三是提供圆梦舞台。从关注人们的价值实现入手,协调好国家利益需求与国民利益诉求的关系,让人们在实现国家价值目标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在追求中国梦过程中实现个人梦。
其次,要坚持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引领改革实践,给共有精神家园增添时代内涵。一是正确引导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以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作为利益关系
2015年卫生计生委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党课讲稿
本文2015-05-06 15:38:58发表“党会党课”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7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