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与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区域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创新能力体系中,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居于引导地位,它集中表现为政府制定和驾驭政策、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能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综合反映。
政府创新能力的内涵
发展理念的创新。在所有政府创新活动中,发展理念创新处于基础和先导的地位。每当发展进入新阶段,情况发生新变化,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就会进一步深入,就会对原有发展理念进行升华。发展理念的创新,应当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现在,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基于我国目前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样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发展理念的创新来源于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如对农村工业发展的问题,过去我们曾提倡“千家万户”,走的是非城镇化的工业化道路;现在我们引导农村工业向园区、城镇集聚,走的是“城镇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些都是我们在对客观规律的不断把握中,所创造的新的发展理念。三是必须立足现实条件。各个地方的发展起点、区域资源条件、自然地理位置都各不相同,在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模式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经济政策的创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非常强,运用经济政策杠杆调节和影响经济发展,是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框架的形成,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由“全能型”、“管理型”向“效能型”、“服务型”转变。但是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平衡程度、经济开放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个转变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经济发展政策的创新和运用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和落实,各种要素市场的培育等,都有赖于地方政府掌握并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推动。
行政管理的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政府实行的是“以审代管”的管理模式,加之审批程序繁琐,审批行为随意性大,很容易造成权力寻租,酿成“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行为复杂化”的弊端。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是政府行政管
政府创新能力的内涵
发展理念的创新。在所有政府创新活动中,发展理念创新处于基础和先导的地位。每当发展进入新阶段,情况发生新变化,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就会进一步深入,就会对原有发展理念进行升华。发展理念的创新,应当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现在,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基于我国目前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样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发展理念的创新来源于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如对农村工业发展的问题,过去我们曾提倡“千家万户”,走的是非城镇化的工业化道路;现在我们引导农村工业向园区、城镇集聚,走的是“城镇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些都是我们在对客观规律的不断把握中,所创造的新的发展理念。三是必须立足现实条件。各个地方的发展起点、区域资源条件、自然地理位置都各不相同,在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模式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经济政策的创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非常强,运用经济政策杠杆调节和影响经济发展,是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框架的形成,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由“全能型”、“管理型”向“效能型”、“服务型”转变。但是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平衡程度、经济开放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个转变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经济发展政策的创新和运用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和落实,各种要素市场的培育等,都有赖于地方政府掌握并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推动。
行政管理的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政府实行的是“以审代管”的管理模式,加之审批程序繁琐,审批行为随意性大,很容易造成权力寻租,酿成“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行为复杂化”的弊端。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是政府行政管
创新能力与区域协调发展
点击下载
上一篇:领导干部应带头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下一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解读
本文2005-08-24 17:37:00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647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