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5-08-11浏览:2078下载237次收藏

改革开放20年来,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一直都很引人瞩目。在经济方面私营经济的再生打破了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在社会结构方面,私营企业主的出现更是引起很多争论。它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快?它的现状如何?它和社会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仔细探讨的问题,需要真正拿出一些数据来才有说服力。从1993年起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在1995、1997、2000和2002年分别作了五次全国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抽样调查,得到了极为丰富的调查数据,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

 

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再生和发展

 

在1949年以前我们国家有两种国内的私营企业。一种是官僚资产阶级的企业,一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那么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呢?官僚资产阶级产生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1949年没收的官僚资产阶级财产共有2858个单位,其中的生产工人只有75万人,但是它们已经占到当时工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而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当时也仅有不足一百年的历史。一部分是手工业工场引进了新式机器慢慢做大形成的。另一部分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出现了一批民办官助、民办官督的企业。第三部分就是一批当时的地主、官员办起了新型资本主义工商业。1949年以后私营企业陆续开始公私合营,到1956年12.3万工业户(拥有工人164万)、402万商业户(从业人员662万人)全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经济至此在中国大陆上不复存在。当时被划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有86万人,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又把其中70万人区别为小商小贩,因此真正原民族资产阶级仅为16万人。

 

一、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首先是农村大包干,家庭手工业、副业越做越大,雇用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雇工大户”;其次是城市里随着知青回城、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一部分人开办了个体户,其中有些规模逐渐做大,也出现了“雇工大户”。对此,邓小平主张先“看一看”;1987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到1988年修宪,明确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9年开始在国家统计上单列了“私营经济”项目,当时私营企业有9.1万户, 投资者21万人,雇工人数241万,注册资本84亿元。进入90年代以后,有几个年份对于私企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是一大鼓舞,大大加快了私企户数增加的势头;1995年税制改革,私企纳税属于地税,越来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这就有力地、静悄悄地改变了许多地方当局对私企的态度;1997年“十五大”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据此再次修宪,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党的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可以参加执政党,又明确了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正是在党和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下,中国的私营经济如同“凤凰涅槃”般地得到了超常的恢复和发展。到了2002年底,私营企业已有243.5万户,投资者623万人,雇工2787万,注册资本24756亿元,分别是1989年的27倍、30倍、12倍和295倍。

 

二、目前中国私营经济的分布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私企发展早期,由于制造业、采掘业占的比例较大,农村距离原料产地较近、劳动力价格又较便宜,因此私企分布的城乡比例约为4∶6,后来由于第三产业比重加大,城市在市场信息、销售等方面更为集中、有利,目前城乡分布已经改变成6.3∶3.7。

在地区分布上,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90年代广东一省的私企户数就比西北五省区户数总和还要多一倍。现在东、中、西部私企户数之比为100∶25∶20。就省市而言,江苏近些年静悄悄地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曾经以乡镇集体企业著名的“苏南模式”已不复存在,私营企业户数已经超过广东跃居首位,其次是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北京,这前6名总户数占全国总数的55%。这些省市全部在东部,在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都位居前列,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此是紧密相关的。

在私企的产业分布方面,一、二、三产户数比为3∶59∶100,就行业而言,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占52%,制造业占32%,高新技术产业约占6%。

怎样看待私营经济在国家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呢?还是应该持两点论来看:一是已经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二是发展余地还相当大。2002年,全国企业工业总产值中私营企业工业产值占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私企占20%;全国税收总额的5%是私企缴纳的;非农就业人口有11%在私企,尤其是私企在2002年吸纳了国营企业下岗职工58万人,这对于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离我们平时听到的非公经济是“二分天下有其一”或 “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好像相去甚远。其实非公经济包括了私营、个体、外资三大块,其中个体户注册登记时雇工在8人以下,有别与私营企业的雇工8人或8人以上,2002年全国有个体户2377万户、从业人员4743万人,他们每户规模虽小,但加在一起就是汪洋大海。单就私企来看,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力量仍然是相当有限的,如果再比较1949年私营工业曾经占到整个工业产值的63%,至少可以预计,未来的私营经济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构成

首先看看私营企业主在开办自己的企业前是干什么的,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结构,“俯看成圆侧成岭”,拿工程图打个比方,俯视图是一组同心圆,侧视图是一个金字塔。最中间的圆心是当时的政治精英——“干部”。他们不但掌握着国家的政治领导权,同时通过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掌握着国家全部的经济权力。在它周围有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说政治运动经常对知识分子形成冲击,但是总的来说他的社会地位还是较高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界限也不是特别分明,一些知识分子有可能成为干部。再往外面的是城市工人。他们只要完成政权所交给的生产任务,对这个政权保持忠诚,就可以获得较低水平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比如享受免费初等教育,学校毕业以后,基本上可以全部就业。一旦“有了工作”,公费医疗、劳保享受就都有了,只要他在一个单位时间长了,住房还是可以有盼头的,到他退休了有退休金,最后死了,还有丧葬费。所以从生到死,他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再外圈的农民就很凄惨了,在人民公社制度下以农业为生的人却不能决定种什么、怎么种。他们又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利,一生被固定在惟一的一块土地上,这样的身份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农民其实是应该有人身自由的。同心圆的最外面,有少量的占人口5%的所谓“地富反坏右”,这是处于最边缘状态的一批“贱民”。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对改变自己地位行动最积极的,实际上是农民和一些边缘群体。因此最早的私营企业主首先是农民和没有职业干了个体户的这样一批人。这些人可以称为“草根型”私企业主。到了1989-1992年,开始出现变化了。这时的计划经济已经受到比较大的动摇,已经开始出现职工“下岗”,在干部、知识分子中已有“砸三铁”之虑,未来的前景已经不像在计划经济体制底下那样容易把握那样可以预见了,同时他们也受到原来边缘群体成功的鼓励,因此这时候开始出现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办私营企业的第一个高潮。这期间原来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职工已经占到开业业主的多数,他们可以称为“下海型”私企业主。同时期因为开业的原始积累与资金已经越来越困难,农民开业的数量相对减少,个体户做大了成为私营企业的比例也开始下降。到了1998年以后尤为引人瞩目的新现象是出现了原来的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的转制,在2002年调查中,这类企业占同时期开业私营企业的大多数。这种转制跟过去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下海”最大的不同在于,“下海”是政治精英、文化精英转化成经济精英,需要有一个“借船”或是“造船”的过程,而现在的转制是乘着船下海,原来企业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一切都不变,只是所有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转制的这一批老板和原来的老板有很大不同。如在转制的老板中,从2002年的数据来看,党员占50%;他们成为私营企业主时现成的资本规模比原先那些老板开业时的资本大一倍,他们从一开始就跃过了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一夜之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人可以称为“改制型”私企业主。这一批新老板跟原来社会上一般认为的私营企业主不是党员、社会地位不高跟权力处于交换关系、管理水平比较低等形象完全不同。

由于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构成发生了变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